农村养殖网
PC版

希日摩仁嘎查 养着扶贫羊 骑着旅游马 迈上致富路

2024-11-01网络转载浏览:5770次

□本报专题采访组

村庄画外音:

希日摩仁,蒙语意为黄色的小河。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希日摩仁嘎查自古就是半农半牧区,曾经的“放养”式牧业,一度让这片土地生态脆弱。困则思变,既要青山绿水,也要为民致富,为此,希日摩仁嘎查积极探索湖羊舍饲养殖产业,并依托现有资源发展旅游业,逐步迈上了产业富民的嬗变之路。

曾经的希日摩仁嘎查主要“靠天吃饭”,农牧业主要是种植放牧,以山羊为主的养殖业,让本就脆弱的生态更加不堪重负。禁牧,是否会既绿了草原,又扎住农民的“钱袋子”?如何解决养殖和生态的矛盾?希日摩仁嘎查在“养”字上做文章,把放牧式养殖转变为“设施圈养”。

“2016年,14户什拉乌素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到小聚居,并得到5亩水浇地作为产业扶持,发展果树种植。由于风大,果树无法挂果产生经济效益。分配的土地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房屋、棚圈和土地逐渐被闲置。”希日摩仁嘎查驻村第一书记吴玲这样说道。

为彻底解决这些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希日摩仁嘎查立足当地实际,依托巴彦淖尔市金草原农牧业公司,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牧户”的模式,积极打造湖羊养殖基地,在抓好搬迁点建设的同时,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湖羊可以做到一羔多胎,如果营养跟得上,一年可以实现两茬羔,一次可生产3—5羔,泌乳性特别好,保羔率也特别高。”吴玲介绍。

当地看准了湖羊“短平快”的扶贫效益,在精准扶贫的产业发展中,大力推进湖羊养殖,助民增收。

产业就是“定心丸”。希日摩仁嘎查以牧业为主,牧民最为拿手的就是发展养殖业。为了让牧民们看得见湖羊养殖带来的收益,希日摩仁嘎查党支部书记苏雅拉带头当起了当地湖羊养殖的“第一人”:贷款购买了100只湖羊,50只寒羊。近7个月的时间里,饲养的100只湖羊中的60只产了120多只羊羔。看到如此好的经济效益,牧民们都积极地响应嘎查党支部号召,发展湖羊养殖。

今年,牛四仁向杭锦大众村镇银行申请了30万元贷款用于购买湖羊。现在,牛四仁家首批50只湖羊已在什拉乌素社小聚居安了家,“党和政府想着我们,心里就很踏实,我们有信心把湖羊养起来,多挣点钱,过上好生活。”牛四仁说道。

李书则因没有土地,过去一直以打零工为主。他听到了好政策,搬了回来,低息贷款了18万元,买了70只湖羊,开始了他的养殖之路。“养殖的棚圈、草棚都是政府免费提供使用的,又给我们每人分了5亩水浇地,让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首先,我们对14户易地搬迁牧民进行养殖扶持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同步安置户、示范大户、散户进行集中。这样就可以统一指导培训牧民湖羊养殖技术,并解决牧民在养殖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吴玲说,“在村集体棚圈中喂养的湖羊,牧民每出栏1只,便要向村集体缴纳50元的管理费,我们把这些资金用于扶持贫困户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如今,什拉乌素第一批1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第二批17个危房改造同步安置户都搬到小聚居安了家,开始了他们的湖羊养殖生活。

希日摩仁嘎查通过湖羊养殖项目示范,将传统的放养向现代化养殖过渡,做到保护草原,减少畜载量,提高养殖单位产值。

#p#分页标题#e#

近年来,希日摩仁嘎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在发展主导产业养殖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盘活村集体各种资源,提高村集体经济效益。利用杭锦旗民委项目资金建成拓展基地、射箭场、勒勒车等多项旅游基础设施,通过租赁每年收取2万元租金;将扶贫资金50万元入股冰峰矿泉水厂,每年获得4万元的入股分红。

依托马兰花节、马奶节、马鬃节、那达慕、赛马场等“马”文化旅游资源,希日摩仁嘎查不断延伸发展“旅游+民宿”“旅游+养殖”“旅游+康养”等旅游项目,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规划短期精品旅游线路,以看得到景致、感受得到底蕴为主线,结合民族特色、民俗文化,打造环境秀美、空气清新、舒适宜居的乡村旅游基地。

初夏之际,希日摩仁草原清风浩荡,牧歌传唱着牧民的新生活。沿摩林河畔,紫蓝色的马兰花铺满了整个草原,让无数游客叹为观止……看,天蓝、草绿、水清、民富,那就是未来画卷中的希日摩仁嘎查。

人物同期声:

驻村第一书记吴玲:“要以‘养殖+旅游’的横向发展,‘养殖产业+’的纵向发展,让横向携手有力、纵向拓展有劲,通过‘混搭’般的发展,实现互惠互利,富民更强村。”

村民牛四仁:“不能坐下来穷,要自己动手干。现如今养殖湖羊,收入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还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多赚些钱。”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