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情系农村的蜗牛王

2024-10-17网络转载浏览:3825次
  1982年,20岁的许亚同从农业高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洛阳市郊区的农技站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那段时间里,他天天和农民兄弟们泡在一起搞养殖厂、办种植园,和农民朋友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3年后,他被调到了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做管理工作,但是每当想起调动工作那天,一帮农民兄弟到他的宿舍里恳求他留下来帮助他们技术指导的感人场景,许亚同就无法释怀。于是1999年6月,许亚同毅然放弃了工作了十几年的领导工作,重回农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辞职后,许亚同用了3个月时间,对他已关注了多年的白玉蜗牛项目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了解。通过考察,他发现白玉蜗牛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蜗牛肉高蛋白、低脂肪、胆固醇趋于零,几百年来一直是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传统大菜。蜗牛以野草、树叶、农作物秸秆等废料为主要饲料,饲料来源广、成本低,每天只喂一次,管理简单,可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闲置房屋来进行饲养。这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庭院循环农业及低碳经济农业项目,更是一个绿色的朝阳产业,于是他成立了河南新安县蜗牛产业协会,带领着农民兄弟,大力发展蜗牛产业。   愿望是美好的,但在实际推广的过程中,困难却一个个地接踵而来。由于当地农户世代以耕种为主,谁也不相信小小蜗牛一年可以挣几万块钱,加上前些年特种养殖坑农害农事件的恶劣影响,农民不免有着后顾之忧。于是,许亚同采取“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和农民签订最低保护价的养殖回收合同,养殖户只需一心一意养殖,协会负责养殖过程中的全程免费技术指导以及全部产品的现款回收。在养殖过程中,种牛无论什么原因出现问题,农户都可以免费换种,直到成功为止。   为了这些承诺,许亚同付出了很多。首先,在选择加盟农户时,协会本着对农户高度负责的态度,实行双向选择的原则,避免一些不适合农户的盲目选择,确保户户成功。其次,他们对协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爱岗敬业培训和业务素质培训、考核,使员工始终把“农户第一、信誉至上”这一宗旨装在心里。同时,协会对养殖户实行以人为本的监护养殖,进行分片、定人管理,深入到农户家中,掌握农户养殖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确保技术指导及时、准确、到位。10年来,许亚同和他的协会技术服务人员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顶酷暑冒严寒,甚至顾不上冰雪路滑、雨大雾浓,穿梭于农户中间。大年三十还在农户家,正月初二又走在技术指导的路上,这对许亚同他们来讲已习以为常,他正在用实际行动一步步的实现着他自己的承诺。由于这些有效措施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户从事蜗牛养殖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养殖蜗牛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养殖户们也纷纷送来锦旗以表示感谢。   正当他的协会发展蒸蒸日上之时,一场毁灭性打击不期而至。2006年8月初,北京一家餐厅让顾客生吃福寿螺造成寄生虫感染事件在各大媒体报道后,一时间全国范围的所有贝类产品生产企业,包括许亚同他们协会在内都在这个事件中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近半年的时间蜗牛产品几乎一斤也卖不出去,消费市场完全崩溃。不仅如此,“福寿螺事件”在养殖户中间也引起极大的恐慌,他们纷纷将蜗牛产品倾销到蜗牛协会,给协会造成了高于平时回收量数倍的压力。在此危急关头,许亚同没有消极退缩,而是想到如何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的大问题。他除了将自己流动资金全部拿出来以外,又向亲戚朋友东凑西借筹措了近百万元现金全部用作产品回收,同时全面开启加工车间,日夜连续生产,将回收的蜗牛加工成冻肉囤积冷库。这时社会上有些上了蜗牛贩子当的散户,当打听到许亚同他们在大量回收蜗牛时,也纷纷求到门上,希望帮他们一把,这让许亚同感到太为难了。本身许亚同他们自己的合同养殖户压力已经很大了,但当他看到那些上当农户期盼的目光时,他咬咬牙,又答应了。在这一事件过程中,虽然许亚同亏损了近60万元,但是他赢了信誉,保住了一个产业。蜗牛消费市场自2007年春天已恢复正常,目前更是处于远远供不应求的状态。   现在协会加盟的农户有3800多户,平均每户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协会已形成年产商品蜗牛近4000多吨的产量规模,成为北方最大的蜗牛生产基地。现在协会已经在北京、上海等所有省会以上城市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络,“快乐绿尔”牌的蜗牛产品也已远销海内外。在协会的众多养殖户中除了农民养殖户以外,还有研究生、大学生村官、刚毕业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等……,他们正在许亚同及他的协会的带领下,通过发展蜗牛产业把当地的农户带动起来,走上一条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道路。在许亚同办公室的墙上有这样一条标语:“发扬蜗牛精神,发展蜗牛事业”,许亚同他们也正在向蜗牛一样,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勇往直前,永不回头!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