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井冈 绿色跨越深化走转改 喜迎十八大·红
没有上过井冈山的人,对于井冈山的想象,可能只是共同的“红色记忆”。金秋时节,我们一行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看到的不仅是红色的繁荣,更有绿色的希冀、绿色的崛起。
出了井冈山机场,乘车飞驰在高速路上,“红色摇篮”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满眼的绿。一下高速路,最先映入眼帘的巨型红旗雕塑——“天下第一山”,昭示着井冈山这一红色地标的历史意义。街道旁醒目的宣传牌匾——“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也折射出英雄业绩与壮丽山河的交相辉映。
进得山里,游览车上传来“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歌声,路边的农家乐飘来红米饭南瓜汤的香气,红火的景象和豪迈的气息时刻围绕着我们。
当年在井冈山,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中国革命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今天的井冈人,踏着先辈的足迹,迈出继往开来的新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他们将历史和自然的赐予有机结合,走出了红绿辉映、民生改善、文化提升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只碗,一根线,井冈人又打出一片天
革命胜利靠井冈山精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打天下”的豪迈,就是闯新路的勇气。
在与井冈山市的干部群众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所思考的绝不仅仅是发展旅游。
的确,红色旅游已成为井冈山的支柱产业。五百里井冈,一百多处革命旧址遗迹,是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仅2011年,井冈山就接待游客6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亿元。但是,光靠单一的旅游业支撑,经济发展无法实现跨越。几年前,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就形成共识:必须大力扶持工业及相关第三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化产业发展。
吉安市委常委、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龙波舟形象地说,现在井冈山人做的是“一只碗、一根线”的生意。一只碗,是井冈山依托当地瓷土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日用陶瓷产业;而一根线,则是井冈山引进的塑料光纤这一战略性高新产业。
“人们只知道景德镇的陶瓷好,不知道咱井冈山的罗汉汤碗已占据了全国日用瓷市场40%的份额。”当我们驱车来到映山红瓷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企管办主任王建辉介绍说,近年来井冈山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从2003年开始,逐步淘汰了污染大的煤窑焙烧,采用更加符合减排要求的天然气作为供能方式,年产值由2002年的不足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6亿元。
陶瓷的品牌打响了,但井冈山的领导班子仍不满足,他们努力寻找能带动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新技术、生态环保项目,适时提出“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江西大圣塑料光纤有限公司2007年落户井冈山,便是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招商引资的成果。
云海、翠竹、飞瀑、日出。采访路上,随处都能看到低碳经济结出的果实。陪同我们的同志指着右前方群山环抱中的楼群说,那里,就是塑料光纤产业园。
产业园中的大圣塑料光纤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的一家产业化生产通信用塑料光纤的企业,全世界也只有四家这样的企业。通信用塑料光纤是公认的替代目前铜五类线的最佳信息传输导线,当多数人还对它停留在认知阶段时,井冈山的通信用塑料光纤产业就已落地生根了。2010年开始,井冈山全力支持大圣塑料光纤申报国家应用标准及国家科技扶持计划,并建成8条生产线。井冈山人依托光纤产业打造新型工业城市,并借此悄然掀起了一场宽带革命,在信息时代又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山水,田园,人居,和谐共存民生改善
红色旅游的开发、绿色山林的保护、低碳工业的发展,带给井冈山的不仅是各项经济指标的攀升,更是社会民生的改善。据了解,2011年井冈山市生产总值达38.09亿元,比2002年翻了两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1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77元,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185%、160%。
濛濛细雨中,我们来到闪耀着“八角楼的灯光”的茅坪。当年,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的时候,茅坪还是个赤贫小村。如今,这里房舍整齐,街景繁华,“昔日革命安家地,今朝生态优美乡”的标牌,在细雨的冲刷下更加醒目。
受红色旅游的带动,村民们在街道两旁办起了农家乐,楼下吃饭、楼上住宿,游客既感受了当地风土民情,又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茅坪乡党委书记谢建文告诉我们,2009年,由乡里统一组织,对开展农家乐的农户房屋进行了改造,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而且使农家乐更加规范化。仅旅游住宿收入一项,茅坪村每户就年增收2万元。当年群众送给毛委员、又被毛委员转送给红军伤员的娃娃鱼,如今也成为村民养殖致富的宝贝。#p#分页标题#e#
厦坪镇菖蒲古村的金葡萄庄园这两年声名鹊起。庄园董事长张颍2008年结束了10年的漂泊生涯,回乡创业,将井冈山葡萄产业发展得风风火火,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多亩,有100多名当地老表在葡萄园务工。张董事长说他正在筹备创建葡萄酒厂,吸引当地老表以土地等形式入股,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拿山乡渥田村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种植红心猕猴桃、高产油茶、井冈蜜柚。他们通过新的发展模式,使产业覆盖了全村100%的农户,预计3年后全村人均收入翻一番。
3天跑了3个村庄,我们发现井冈山的农村不冷清、人气旺。村口的老人告诉我们,这几年,出山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来了,办农家乐、搞养殖、到工厂上班,既照顾了家,又能致富。
党旗高扬,党员示范,红色情怀永不变
富起来的井冈山人,依靠的是井冈山精神,传承的还是井冈山精神。
走进茅坪村的罗洪元家,夫妻俩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喝茶。老罗今年60岁,看上去消瘦,但很有精气神。“前几年我得了胃癌,幸亏有了新农合和大病补贴,我才做了手术,现在恢复得很好。”老罗指了指墙上挂着的“党员干部1+1结对帮扶承诺牌”说,“在村里党员的帮助下,我们家办起了农家乐,养起了娃娃鱼,不仅没有因病致贫,生活反而越来越好。”
在井冈山,除了党员结对帮扶承诺牌,还可随处见到“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岗”的标牌。“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发源地,井冈山的党建应该走在全国前列。”今年2月,中央有关领导对井冈山提出高要求,他们动力倍增,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风生水起,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当年,毛泽东同志在三湾改编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如今井冈山探索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农业产业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都有党组织,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农村党建与农民增收结合的新路。目前该市建有各类农业产业基地55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4家,带动农户近2万户,户均增收4500元。
井冈山人还把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地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通过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大力开展教育培训。井冈山管理局局长、井冈山市市长陈敏告诉我们,现在的井冈山红色培训已经成为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最高峰时有近万人同时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进行培训。
采访中,我们常常为植根于井冈山人心灵深处的红色情怀而激动,而感叹。
比如江满凤,她只是一个普通环卫工人,有一天在整理爷爷的遗物时,发现了爷爷参加红军宣传队时留下的歌词,如获至宝,她谱上山歌的曲,天天在景区边扫地边唱歌。《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唱红大江南北后,她不改本色,我们去满凤酒楼拜访她时,她刚刚做完环卫唱完山歌回来,家门口聚集了许多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制服的“红军”游客。她边招待客人边高兴地对我们说:“感谢党的好政策,你看我的农家乐生意多红火!”
比如吴家发,他在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中担任一个小角色,是一个农民。他告诉我们,参演的600多名演员,全都是附近厦坪镇、拿山乡的农民。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位游客这样留言:“井冈山不高、顶天立地,挑粮路不宽、开天辟地,雷打石很小、铜墙铁壁,八角楼的灯光微弱,却照亮神州大地。”博物馆馆长肖邮华说,这样的肺腑之言,每天都能见到。
要离开了,我们依依不舍。井冈山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有一种深深融入血液中的,挥不去、化不开的浓厚情感。我们驻足回望,在八角楼下、在黄洋界上、在挑粮小道旁,到处是安居乐业的景象。这一切,不正是85年前党在井冈山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所要实现的“主义”吗?
(原标题:红色井冈绿色跨越(深化走转改喜迎十八大·红色地标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