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龙泉市与高校合作助农增收

2024-10-08网络转载浏览:8750次

“金观音”杀入乌龙茶市场,迅速成为当地农民种植的热门品种。如今,龙泉已发展了1万多亩特色茶叶基地,产值达数亿元,参与农户达2000多户。“金观音”被当地农民称为继青瓷与宝剑之后的龙泉“第三宝”。

牛饲料的“神奇之旅”

浙江大学教授陈再鸣是龙泉市政府聘请的食用菌首席专家。种菌菇的农民熟悉他,再正常不过了;可没想到的是,他还成了当地金溢牧业有限公司的养牛顾问。

种菌与养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陈再鸣眼中却是相通的,将它们联系起来的就是生态循环的理念。其实,粮食、食用菌、畜牧、渔业等不同的农业领域,都可以寻找到生态产业链条。

在龙南乡的养牛户中,就流行着由陈再鸣研制的菌糠饲料。白天,牛在山坡和田边吃草,到了晚上就吃这种菌糠。到了冬天,农民不必像以前那样囤积草料,喂养菌糠就能让肉牛安然过冬。这种与米糠有些相似的饲料,是从食用菌废弃棒转化而来的,不仅富含粗蛋白,口感也得到改良。

与“金溢牧业”合作的第一批养殖户拿到了菌糠饲料。刚开始,所有养殖户都半信半疑:“牛是食草动物,能饲料喂养吗?”当天晚上,龙南乡底村村的项叶德只给槽里倒上一半的菌糠,到了后半夜不放心,起床一瞧,发现菌糠都被牛吃光了。“别看这些菌糠闻上去没什么味,牛却喜欢吃,一头牛一天就能消耗30多斤呢!”养了大半年,他惊喜地发现,牛的饲养周期缩短了。

项叶德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养殖户一年只能养四五头牛,收益在5000元上下;现在每年能养两批牛,即使每批养四五头,一年也能赚1.5万元。与“金溢牧业”合作的农户越来越多了。

养牛的高兴,种菇的更开心。龙泉是出了名的香菇人工栽培发源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菌菇。但每年高达数亿元产值的食用菌产业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有了陈再鸣的新技术,原本丢在田头、溪边的废弃棒,现在能卖钱了。

陈再鸣还不满足现状,他想继续延长这条生态链,从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到水产品,甚至工业。现在,木制玩具厂所产生的废料、水稻收割后的麦秆,也开始变成培育食用菌的菌棒;菌棒又变为牛的美餐;而牛的粪便经过加工,又是蘑菇的上等培养基……

在大山里穿行,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光是浙江大学,先后派出了600多位专家、教授,就为龙泉农民带来了134个项目,其中81项直接与农业相关。他们带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正让农民脚下的土地涌流出更多的财富。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