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上榜网
PC版

王凤琴:奋斗养羊写春秋

2024-09-23 00:25本站原创浏览:2547次
她是一位性格倔强、浑身透着股韧劲的农家女子。提起她,人们心头总是涌起一份深深的敬意与发自内心的佩服,这份尊敬与佩服在于她一个普普通通农家女背后的不平常事迹;这份尊敬与佩服更在于她为人正直无私,勤奋敬业,她就是现任内蒙古库伦旗六家子镇洁利洼村柳编协会会长――王凤琴。  今年48岁的王凤琴,30多年前她是挑着嫁妆来到丈夫家的,几间破土房,几个木头箱子,露着土的火炕……面对这样的一个破烂不堪的家,她没有被困难吓倒,即来之则安之。于是她用仅有的几十元“财礼”办来了常用的生活用品,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和丈夫开始了白手起家的生活。胆大心细、善于经营的她,无论是搞科技种田、家庭养殖,还是经商做小买卖,她总是第一个去尝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十几年来,凭借她的聪明才智和超人毅力,把过去的贫困面貌翻了个样,成了当地第一个富裕户,固定资产达10万元。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也给她带来了新希望。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兴办乡镇企业,不干落后的她又有了新想法,何不利用农闲时间让姐妹们即有事做又能赚钱。于是她经过多方奔走、实地考察、大胆创新,与库伦旗地毯厂联合,创办了当时三道洼乡(现已归六家子镇)第一个村办企业--库伦旗地毯厂六家子分厂。没有厂房,她把家里正房、厢房全都腾出来,一家就住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屋子里;没有技术,她从旗总厂请来技术员亲自学,一个月的时间,她带领着30几个姐妹起早贪晚,硬是品透了那一份份“深奥莫测”的图纸,完全按要求织出了花样各异的图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年的时间,她的地毯厂获纯利5万余元,姐妹们纯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1989年年初,企业进入低谷期,总厂产品滞消,严重影响着其它的各个分厂,她的厂子也在其中,面对现实,她不得不解散了自己的工厂。闲不住的她又把目光描向养殖市场,这一年,镇政府从山东首批引进小尾寒羊,她花8000元钱买了一组10只。虽说她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对养殖技术有所了解,但真正干起来,才觉得自己技术的贫乏,没有技术是不行的。于是,她订阅了“养殖书”、“科技报”、“农家女百事通”等书籍,边学习边实践,还积极参加乡村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不断充实自己,遇到问题勤请教,碰到困难不气馁,她坚信依靠科学是不会错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小尾寒羊繁殖率高、市场价格好,年底她就赚回了本钱。几年来,就养羊这一项,她家就净赚8万多元,发了一笔不小的“羊财”。如今,她家仍有小尾寒羊40多只。  靠科技、凭胆识,她家富了,好强的她并不满足这些,尤其是前几年的大旱,使本来就不富裕的人们更是有雪上加霜,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她所在的吉利洼村背靠一望无际的塔敏查干沙漠边缘,有近千亩的坨沼、沙坑和丰厚的红黄柳资源,村里有80%的妇女都有编筐技术,要是把她们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组织,把她们的编织品变成工艺品,打入城市千家万户,也许是一个让群众致富的路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琢磨了许多样品,从菜篮到花篮,从白条筐到皮条筐,形状各异,令人看得眼花缭乱,爱不释手。她把这些技术无条件地传给姐妹们,把编织品规格化,逐渐形成了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势头,她们的编织品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阜新外贸收购了她们所有的编织品,她们有了自己的市场。尤其现在,古巴.丹麦等多个国家出口。王凤琴在当地群众的拥护下成了六家子镇柳编协会会长。  洁利洼村的姐妹们富了,但她们都没有忘记还在贫困中挣扎的其他村的姐妹们。在王凤琴的带领下,她们积极响应镇妇联号召:“众姐妹手拉手,致富路上一起走”,把自己的技术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其她人,她还经常到其他村去做技术指导。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她们与天津口岸签定了销售合同,产品着色加工后直接销往美国,每半月交一次货,样品由美方提供。随着“柳编”业规模的扩大,该项目已是村里的一个支柱产业,镇政府决定,以吉利洼村为中心,在临近坨沼的地区建立黄柳基地,人工繁育柳条,现已有2000亩初见成效。如今,六家子镇的柳编业已扩展到了该镇的9个村1000多户,年创收70余万元。  近几年来,辛勤的努力赢来了许多荣誉,王凤琴获得过镇级“致富女能手”、自治区级市级旗级“三八”红旗手、市级“双学双比”女状元等称号,上一届当选为旗级人大代表。面对荣誉,她没有满足,也没有骄傲,而是不断地给自己确立新的起点,她说:“是党和人民给了我创业的机会,我没有理由不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将会以忘我的拼博精神,编织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