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名人回村 名不虚传

2024-10-15 02:50本站原创浏览:3525次

村民杨宁凯:我一旦没有经济开支了,我就要来找他要。

员工戴宽:不给钱给他他就吵,不给钱他就不想走。

杨益斌:我一旦失败,我整个家庭就崩溃了。

在紧要关头,杨益斌万万没想到竟然是自己母亲的老手艺救了自己一命。

  杨益斌:我妈就是我的大宝贝。

母亲:黑猫白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

杨益斌老家的山上有许多茶树,村民有时会从自己家后山采来,简单炒制后泡水喝,也有的人会挑到隔壁镇上去换些钱。

镇党委书记: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多一点,规模小,自给自足,就是,真正作为商品来交易,还不多。

杨益斌在和姐夫经营电机厂时,为了维护好客户关系,他有时也会带些家乡的茶叶给客户,电机厂开张第一年,就送出近100斤茶叶。到2006年,杨益斌收村民的茶送给客户的数量就接近800斤。

杨益斌:许多人喝着好,不好意思说,就说我朋友要,上次那个茶帮我买几斤。

随着电机厂客户的增加,对茶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2007年初杨益斌干脆8万块钱买下村里的老茶厂自己做茶。正是这第一批做的2000多斤绿茶,改变了他的人生。杨益斌:这个茶的利润比我们做电机的利润高2、3倍。实际上就是财富在身边,不但给我带来好的财富,给我们的茶农也带来好的经济收入。茶叶办张工:他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讲,搞茶叶可真赚钱。

  3倍于电机生意的利润,这是杨益斌没有想到的。当下就决定放下电机厂的生意去做茶。

2007年底,他投入两百多万,成立合作社、建起正规厂房。可杨益斌,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看好的这轻松来钱的生意差点把自己逼到绝境。2008年3月底又到了春茶采收的时候,让杨益斌没有想到的状况出现了。杨益斌:因为我们这里主要是生态茶园,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生长条件非常恶劣,而且它一天的采收量不会很大,但是恰恰相反,我们的茶农长期生活在这个地方,而且耕作上,非常厉害。生产的鲜叶,比我估计的要大得多。村民采茶热情高涨,相信杨益斌有能耐,鲜叶卖给他一定能拿到钱。竟然二十天之内送来5万斤鲜叶。

村民胡春节:只有他能卖出去,我们山上十几户人家,几乎都卖给他了,全部都卖给他。

杨益斌:他们特别信任我,比较看好我,对我也是一种动力,也特别开心,我也相信我自己有这个能力。我也觉的我自己有这个能力把我们茶农的茶叶销出去。连着一个月,没日没夜赶工,却没换来一个好结果。10000斤绿茶,再怎么跑销路,还是只卖出去了6000斤,有将近4000斤茶叶卖不出去。杨益斌:只能临时建了冻库。只能作为保鲜茶放入冷库,慢慢卖。

将近4000斤茶,不仅意味着近100万压着拿不到手,更让杨益斌觉得害怕的是,如果等到明年春茶上市,这些保鲜茶就要跌价60%,60多万元就会蒸发。

眼看着距离春节只有一个月时间了,自己的茶还是堆了满满一仓库,这时让杨益斌更绝望的情况出现了,欠茶农的近80万茶叶款也马上要到约定的还款日期。

村民杨宁凯:茶叶卖给你了,你收又不给钱,你这个茶叶销走了,这个资金你来投资搞建设,那是不要讲的,肯定急,那过年的话,谁都需要用钱的。

工人戴宽:农村就是这样的,有时经济周转不过来,到村春节时候,老百姓过年时候就要给钱给他。

杨益斌心里比谁都急。可自己的茶叶积压,之前卖茶挣的钱又早都投在厂房上了,实在拿不出多少钱了。

妻子:半夜睡不着,起来找我聊天,就说我们该怎么办。如果茶叶再卖不出去,杨益斌不仅要变卖厂房还债,甚至孩子的学费都要成了问题。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杨益斌万万没想到,竟然母亲的老手艺救了自己。

每天凌晨4点半,天刚蒙蒙亮,杨益斌的母亲就要起床,磨豆浆做豆腐,三十多年从未间断。每一个步骤都了如指掌,她的手艺在村里堪称一绝。

  2008年底的一天,杨益斌去市场上买东西,从市场回来,就急忙回家让母亲给自己赶制600斤豆腐乳。这差不多是母亲之前二十年做的总量,他要用这600斤豆腐乳救茶叶的命。

朋友:我们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好方法,因为这两者没有什么关系,感觉像说笑话。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