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薄弱村身板硬起来
11月26日,笔者在位于襄阳区朱集镇王集村的襄樊德展彩瓦厂看到,生产现场机器轰鸣,车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据王集村负责人介绍,在该企业打工的120多位村民月收入均在1500元以上。同时,该村还创办5家企业,带动近400农户增收。这是襄阳区以“一片七点”建设新农村为试点,充分整合资源,推进集体经济空壳村从“破零”起步、挺起“身板”的缩影。
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襄阳区把帮扶资金、帮扶项目同发展村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薄弱村集体经济“破零”发展的载体,扶持建设工业集中区。对村集体建设标准化厂房,1000平方米以外的面积按20元/平方米的标准进行补助,实行“产权归村集体、经营招大户、务工给贫困户”,已累计投入资金249万元。该区还出台新政推动村集体经济“壮身”,对村级企业依法缴纳的税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每年按80%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设立“村官创业”扶持资金,开展村级经济发展竞赛。长效运作、良性循环的帮扶资金变成了村级经济“破零”的动力。目前,该区由各级帮扶资金投入建设的标准厂房超过 10万平方米,吸纳农民就业6000多人,缴纳税金 100多万元,薄弱村集体获得租金 60多万元。
襄阳区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引导薄弱村干群兴办各类合作社和工商业实体,实现村集体经济“壮身”和贫困户收入同步增长。张湾镇魏庄村抓住湖北(襄樊)深圳工业园建设机遇,发动村民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园区建设80%以上的土地平整工作量,今年村集体纯收入将突破500万元,还有效地解决了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社会安定和谐。张家集镇邵棚村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优化养殖结构,大力发展养猪业,今年新引进返乡创业企业3个,预计投资10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6月底,该区30多个薄弱村率先从“破零”起步,集体经济过50万元的村已经超过了10个,提前半年完成了全年的工作目标。
该区还加强薄弱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班子建设,用强大的组织保证推进各村因地制宜“破零”,带领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该区在去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先后选拔60名能人、老板担任村党支书,挑选240多名带动致富能力强的党员任党支部委员,一批手中有项目、心中有群众的优秀村干部成为集体经济的领头人。张湾镇刘集村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明等7名村干部带领下,利用优势做大花生加工运销产业,成立刘集花生协会,拥有现代化花生加工机械120台,全村参与花生产业大购销、大流通,年交易花生 10万吨,成为全国第三大花生交易市场,金龙鱼集团、福建福清油厂等3家全国知名油厂,把该市场列为原料供应的主要基地之一。村里近90%的村民都建了楼房,有80多农户资产过5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
襄阳区还采取“村级出人,政府以奖代补,区委党校负责培训”的方法,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128名村官参与创业,创办项目121个。峪山镇方集社区的村官在党校系统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后,把几个公司合并,成立专业协会,建立农村合作组织,新上一套高科技米面深加工生产线,生产的“自忠牌”大米被评为市级著名商标。大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优化经济环境,促进了区域财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区财政收入增幅始终保持在30%以上,位列全市之首。同时,财政管理改革水平不断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成效尤其突出,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