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一夜损失8000万 一招翻身

2024-11-09网络转载浏览:4367次

天气预报:大部分地方都将会有阵雨出现。北部湾海面,本岛四周海面,有南到西南风5到6级,阵风7级。

7级的风浪,人在船上站都站不稳。在海上刚走了两分钟,记者就趴在船上吐了个底朝天。他叫黄达灵,这样的天气,他却非要出海去看看。

这是距离陆地十多公里的地方,黄达灵要看的,就是这些漂在海上的网箱。他告诉记者,这样一口面积不到0.2亩的网箱,可就相当于陆地上15亩鱼塘的产值。

黄达灵:市场好的话,可以卖到五十多万。

记者:就这么一网?

黄达灵:一网,一口,就是一口网箱。

人们说,这里的网箱比陆地上同样面积的池塘能多赚80倍。十年前,一网箱卖50万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如今这早已不是新闻,而且能卖到如此高价的,还是一种原来谁都看不上眼的不三不四的鱼。这一切,就因为黄达灵。

渔民陈高:真真正正的第一个创始人,你不服不行,人家搞得好,你搞不好,然后你现在跟着人家去搞,你不服?不行。

水产经销商张国权:福建话不是有句什么话,就是敢拼才会赢,他敢拼。

临高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符克:敢吃螃蟹的人。可以说感谢他,我们临高的渔民在渔业发展方面是敢吃螃蟹。

黄达灵是当地渔民的偶像,而对很多外地经销商来说,找到他也意味着找到了财路。

为了把八万斤活鱼送上这艘大船,工人已经忙了整整两个小时。不远处,四万斤冰鲜也正在紧急装船。

员工:一天就12万斤。

记者: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多少?

员工:最多的时候12万斤,干工干不了,来不及。

这种鱼叫金鲳鱼,就是那种曾经被称为“不三不四”的鱼,如今,一天卖出12万斤,还是供不应求。

黄达灵:明天涨了2元,15元一斤。

记者:明天就15元一斤了吗?

黄达灵:订了,订了。

记者:已经订了?

黄达灵:订了。

金鲳鱼经销商余德艺:没鱼,他要抬,我们的市场没办法了,必须要买一点。

不管价格怎么涨,经销商就认黄达灵。忙活一上午,120多万元就装进了口袋。现在,提起黄达灵,那是人人佩服。临高县也因为他,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可当初黄达灵进军这个行业时,一度被认为是想出风头。谁想到,他这风头一出,居然直接让养殖效益提高了八十多倍。

头咀村是黄达灵的老家。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家家户户自造船出海打鱼,黄达灵因此看到了一个来钱快的生意,创造了只用36元一个月赚17万元的神话。

黄达灵:你看,造那么大的船都要用木料。哪个是做楼板的,哪个是造船的,哪一个是做骨架的,我都很清楚。

用36元买车票,黄达灵跑到外地赊木材到村里来卖,独家生意做了一个月就挣了17万元。随后,他用这笔钱抢抓一个商机,一个星期把17万元变成了100万元。

这是三亚市最大的水产码头。1993年时,这个码头供应着广州水产市场90%的货源。当时,黄达灵在这里租了一个档口,拿三万元钱买了市面上第一批大哥大,随时了解鱼市行情。

一天,黄达灵得到一个消息,码头上新到了一批鱼,正是广州市场上没有的。黄达灵连夜收了一车鱼直奔广州,赶在开门前到了水产市场,一开车门,生意好得出乎想象。

黄达灵:不到三个小时我就卖光了。

三个小时黄达灵就挣了五万元,这让市场上其他经销商坐不住了,一时间,很多人争着奔向三亚码头,抢购渔民手里剩下的鱼。可黄达灵的做法却和别人不一样,一车鱼卖完他就休息,不收鱼了。

黄达灵:这个市场一天能容纳五部车的量,你现在拉十二部车下去了,那价钱,你说,价格肯定下去了。今天你的鱼卖不出去,明天你要减一元,你卖不完,第二天要降两元。

#p#分页标题#e#

黄达灵早就了解到,这种鱼,广州市场一天的容量最多5000斤,经销商蜂拥而上,必定导致供过于求。事实正如黄达灵所料,一天之后,广州市场上这种鱼的价格从10元一斤跌到6元一斤都没人要。经销商为手里卖不掉的鱼发愁,三亚码头上的渔民也愁得不行。

前一天大家还疯抢的鱼,现在却没人来收了,信息不通,谁都不知道广州那边发生了什么事。

第一天,没人收鱼。

第二天,还是没人收鱼。

第三天,黄达灵突然宣布收鱼。好不容易有人收,渔民都排队主动送鱼上门。一天时间,码头上的10吨鱼全部进了黄达灵的冷库。

黄达灵的妹妹黄正女:我们收鱼,他们都过来看我们收。卖不出去为什么收那么多?到门口来看。

黄达灵:等他们卖完鱼了再来收,没有鱼了。看到他们没有了,我就把我的鱼放到市场上来。

守着一冷库的鱼,黄达灵安安稳稳休息了一天,等其他经销商的鱼卖完,黄达灵悄悄把冷库的鱼分三批运到广州。这一次,黄达灵又赚了个盆满钵满。

水产经销商张国权:你也搞不清楚怎么做了,赚不到什么钱。他怎么赚得那么快?有点摸不着头脑。

七天时间,黄达灵打时间差买进卖出,一百多万元就装进了口袋。大家都亏本,黄达灵却能赚钱,这让他在这个码头上一下子打出了名气。

可接下来,他却回到头咀村,把在水产行业里赚来的所有身家,全部投到了一种当地人称为“不三不四”的鱼身上。

这是金鲳鱼。金鲳鱼在水里是白色,但离开水就会有奇特的变化。

渔民:放一会儿,它就马上变成金黄色了。你看,现在要变了,是吧?从这个头开始变色了。这个就是死了,这个就是活的。

记者:差距很大。

渔民:对,这个是活的,这个是死的。

记者:死了就变这种颜色了?

渔民:就变这种颜色了,所以说叫金鲳,金鲳,就是这个意思了。

当时,在当地人眼里,养金鲳鱼是费力不讨好的赔钱买卖。鱼容易得病,一年半只能长到一斤,市场上十几元钱还卖不出去。比起动辄卖价上百的名贵鱼,渔民根本不待见金鲳鱼,还起了个外号叫“不三不四”。

渔民符亚五:不三不四,就是说养这个鱼价格不高,养几万斤,不就赚三万五万,干了一年的辛苦,还不够生活费。

可黄达灵看中的偏偏就是这个不三不四的鱼,而且他还要去当地人想都没想过的地方养。

2002年3月,黄达灵拉来了养鱼的设备。看见他拉来的网箱,村民都不敢相信。

员工黄朝江:你胆敢拿这个东西来搞,你不是搞倒霉事?

渔民陈高:搞了两回都搞不起来,都是亏的。你明明看见人家搞了两回都亏,你一个老百姓也敢去搞去闯吗?

在整个临高县,祖祖辈辈都在海边用鱼排养鱼。1998年,当地政府也曾经试验过把鱼养到海里,最终却惨败收场。政府没做成,有经济实力的也没一个人敢来做,黄达灵要来深海养鱼,一时间,村里说什么的都有。

渔民:人家就说他想出风头,出名,说什么的都有。

黄达灵:本来你这件衣服人家都卖了,你再跟着卖,这个不是生意了,就熟了。生意就是人家没有做过的东西,我们必须要上。

要做就做别人没做过的。2002年3月,黄达灵拿出全部身家,买了12口网箱投到海里,带着工人吃住都在船上。金鲳鱼在海边容易生病,在深海里却长得非常好。可前面这鱼养得好好的,黄达灵的后院却起火了。

7月的一天,黄达灵从海上一回来,就发现所有亲戚都在家里。人都是妻子陈桂梅叫来的,目的是劝劝黄达灵,让他别折腾了。

妻子陈桂梅:你老了,60岁了,养那么多,吃不了多少饭了,你搞那么辛苦干吗?

陈桂梅的姐姐王赛虎:你搞,你搞下去,你搞不成功的话,人家笑你的,你知道不?

原来,7月份是金鲳鱼长得最快的时候,高峰期一天就要三十多万元的饲料。一天往海里丢三十万,可靠不三不四的金鲳鱼,一天怎么挣三十万元呢?#p#分页标题#e#

那一天,家庭会议整整开了四个小时,亲戚们你一言我一语,最终一致举手表决,不支持黄达灵养鱼。听到这个结果,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黄达灵,突然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黄达灵:就是一拍桌子,他和我坐对面,就是这么一拍,做就做,有我在,你还犹豫什么?

弟弟黄金宝当时坐在黄达灵的对面,一听哥哥拍桌子要自己去养鱼,一时间也回不过神来。

弟弟黄金宝:他大我小,我和他吵,吵不同意,不同意我就没办法了。

黄达灵:开家庭会了,拍板了,那时候谁都不敢讲了,谁都闭嘴,不敢讲了。

家庭会议没把黄达灵说服成功,还赔进去一个弟弟,妻子陈桂梅一气之下和黄达灵分居了。

妻子陈桂梅:我不管他了,讲他不听能怎么样?

虽然不听劝,但黄达灵也知道饲料开支太大。为了节省开支,他买了台机器,到码头收小杂鱼自己做饲料。看着黄达灵如此辛苦,老婆陈桂梅又心疼了,大太阳底下帮着一起挑鱼晒鱼,以至于落下了严重的腰病。

记者:你对你老婆有愧疚么?

黄达灵:有,有。讲我老婆,不能讲,我老婆太辛苦了。

他知道,最让妻子揪心的不是辛苦,而是养鱼的花费太高。那怎样降低成本呢?

在海上,记者发现黄达灵的网箱很特别,别人只用一层网,他的却有三层。黄达灵告诉记者,第一层粗网养鱼,第二层细网拦住饲料,第三层防止鱼吃饲料时跳出来。有了这三层网,一年就能节省六百多万元的饲料。

2002年10月,金鲳鱼到了上市的季节。12口网箱,将近25万斤,不三不四的金鲳鱼在本地几乎没有市场,也从来没人一下子养这么多。该怎么卖呢?

2002年10月15日,一艘村民从来没有见过的大船出现在后水湾。一上午,25万斤金鲳鱼全部装到这个大船上。这鱼要卖到哪儿去?又是谁在买呢?

他叫余观彩,就是这个大船的主人。

记者:卖到哪儿去?

金鲳鱼经销商余观彩:卖到香港去。

记者:为什么找他要?

金鲳鱼经销商余观彩:他多,他养的量大,我们到他这边好买一点,一买就几万斤、十万斤这样买,一下子装了就走快一点。到那个小客户买,一点点,一点点,很难抓。

金鲳鱼经销商余德艺:金鲳鱼这个好卖,金鲳鱼不单只是国内销,单出口最少要60万斤鱼。

记者:一天啊?

金鲳鱼经销商余德艺:一天,才够卖,金鲳鱼,当然金鲳鱼。

原来,黄达灵早就了解到,金鲳鱼在海南不好卖,可是香港、台湾却广泛用于快餐行业,消费量惊人。只要能把金鲳鱼养活,根本不愁卖。25万斤金鲳鱼直接运到香港,黄达灵赚翻了。

黄达灵:整个地区没有赚钱这么快过,赚了170多万,除掉成本赚了175万,你想想。

黄达灵在海上养金鲳鱼,半年就赚170多万元钱,这在村里一下子成了爆炸性新闻。

渔民陈高:不只是全村,整个县都说了,都说黄达灵在深海那边养得可好了,养鱼,赚大钱了。

渔民许家坚:不知道他赚多少钱,但是感觉越搞越大,这个场子搞好了,这个建大楼了,是吧?

渔民抢着加入黄达灵的深海网箱养殖合作社。六年时间,临高县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每年出口金鲳鱼2000万吨。黄达灵的生意更是红火,2011年,3000吨金鲳鱼在上市前一个月就早早预定出去。按黄达灵估计,这一年纯收入最少2000多万元。

黄达灵:内心里面没有这么开心过,就是那一年,过了半个月,钱就到手了,是吧,订金都进来了。

可是,2011年9月28日,一场台风却摧毁了他的全部希望。

这是台风过后工人拍摄的图片。一夜之间,一百多口网箱打在沙滩上,沿着这条海岸线,到处都是死鱼。

员工羊仲新:眼泪流出来,不是老板流泪,是我们职工有点想流泪。

妻子陈桂梅:你看那个心痛,那个眼泪,不讲了。

刮台风时,黄达灵正在宁夏开会,接到工人的电话,连夜赶回基地后,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和他说话。#p#分页标题#e#

这次台风,黄达灵起码损失了八千多万元。一夜之间,几乎倾家荡产,大伙都猜测这企业估计是要倒了。可黄达灵转身拿出2000元钱,要厨师买酒买菜。那天晚上,他和大伙放开喝了一顿,还宣布要给每个工人每月发200元奖金。自己都快破产了还发奖金,人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员工王发海:都是这样说,骗他们,就说你安慰他们,就是这样说,他们也都不相信。

员工黄朝江:损失那么多,哪有那么多钱还发奖金,有的员工就说骗人。

台风过后,黄达灵已经是身无分文,为了在最短的时间买设备恢复生产,黄达灵从朋友那儿借了630万元。拿到钱后,他真的第一时间给工人发了奖金。

黄达灵:给员工一个定心丸,既然损失就损失了,老板还是这么开心,这么乐观。

2011年10月,黄达灵带着所有工人在海上打响了一场维修保卫战。拆网箱,换网衣,整整18天,他没在床上睡过觉。

借来的几百万,每个月光利息就六万多,这个节骨眼儿,恢复生产是当务之急,可黄达灵却又增加了20口网箱要扩大规模,弟弟黄金宝一下子就撂挑子不想干了。

黄金宝:很累,很累,辛辛苦苦搞出来,赚一点钱,全部被海风打跑了。我很辛苦,没办法了,我顶不住了。

渔民符亚五:损失这么大,还要继续搞,不是疯掉了?还有钱吗?搞给谁看?

可黄达灵却说,只有扩大规模才是出路。

黄达灵:能还我才能敢借,不能还我是不敢借的。

黄达灵判断,金鲳鱼市场将持续升温,要想早点还清欠款,就得继续扩大规模。网箱买回来后,黄达灵就天天围着网箱打转,14级的台风不是年年都有,但他不敢再掉以轻心,他把网箱哪怕一颗螺丝、一根水管,都换成抗磨加固型。连接网箱的水管,以前是用一根钢管固定,黄达灵全部换成了活动的三节管。

黄达灵:台风来不是一般的慢慢摇,风啊,浪啊,水流,把网箱折过来折过去,这样折的。如果你钉死了,它就……

记者:很容易就折了?

黄达灵:对,你也懂。

2012年3月,经过改装的300口网箱投入海底,基地准时投放鱼苗。正如黄达灵所预料的一样,金鲳鱼的需求依然旺盛,临近春节时,价格更是一天比一天高。这一年,黄达灵的销售额将近一个亿,而由他带头做起来的深水网箱养殖已经成为临高县乃至整个海南渔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临高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符克:立足临高,走向南海,向三沙市发展,在三沙市再造一个海上临高。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所长李向民:深水网箱养殖的这个生命力还是非常强的,也符合我们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海南省提出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

编导:谭思晨

摄像:张华君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