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被迫转行后的财富发现

2024-11-01网络转载浏览:2195次

这里是山西省汾阳市,著名的汾酒就产于此。酿酒会产生酒糟,几乎每天都有大车拉着酒糟堆放到这个院子里。这么多酒糟堆放到这里,对于酿酒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李志敏:这么大的场地,如果一层楼3米高的话,要堆20层楼高的。属于废渣,当初那属于废渣,要当垃圾扔掉的。

这个人叫李秋娥。她却偏偏看上了这些被酒厂当做垃圾扔掉的酒糟。

李秋娥: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赚钱全靠它了。我看见酒糟就想起赚钱来了,有赚钱的机会了。

李秋娥是当地有名的煤焦企业老板,她的焦化厂做到了汾阳市的前三名。2006年,在煤焦生意正火的时候,李秋娥却开始一车一车地往家里拉酒糟。

郭自立:一天好几十趟拉酒糟。

张林柏:一天到晚就是拉酒糟,我也闹不清他们干什么的。

董存仁:奇怪了,也不知道搞什么,是养猪,养牲口也不清楚。

李秋娥凭借着这些酒糟,进入了一个陌生的行业,并且在短短四年之内就成为了那个行业在山西省的领军人物。李秋娥为什么要进入这个陌生的行业?她究竟从酒糟里面发现了什么样的财富秘密呢?

李秋娥从1993年开始涉足煤焦行业,2001年建起了自己的焦化厂。几年之后李秋娥的焦化厂规模就排在了汾阳市煤焦行业的前列。能把焦化厂做到这么大规模的女老板,李秋娥是汾阳市唯一的一个。

王丹:挺牛的,我们同行挺佩服她的。在我们同行里面,她作为一个女人挺不容易的,但是她最后做得挺成功的。

刘正瑞:年产是40万吨吧。

记者:那在整个汾阳能排第几?

刘正瑞:应该是在前三名吧。

韩秀山:煤焦行业的利润非常高,所以投资老板的积极性比较大。

李秋娥:当时成本也不高,我记得有个一二百万元的周转资金一年就能翻几番。

李秋娥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女强人,每天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即便是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李秋娥心里仍然感觉有些不踏实。

李秋娥:2005年国家就开始限制能源,保护环境了。这就开始,到了2006年的时候就更加紧张了。

2006年,李秋娥经常往汾阳市的酒厂跑,这个行为有点反常。那时候李秋娥的儿子已经从部队退伍好几年了,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酒业是汾阳市的支柱产业,有人猜想,李秋娥可能是想给儿子在酒厂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之前的猜想只对了一半。这个小伙子就是李秋娥的儿子任景荣。李秋娥往酒厂跑确实是为儿子的前途做考虑,但是她并没有把儿子安排到酒厂的打算,而是让儿子去种蘑菇。

任景荣:因为我当兵那会儿我在农场呆过一段时间,纯粹就是跟农民干得一样的活,我打心眼儿里不想干。

任景荣从部队回来,母子俩本应该和睦相处,没想到却是为了这件事闹得不可开交。儿子有时候连续几天都不回家。

任景荣:我妈每天给我打电话,每天说我,要么我就把手机关了,要么就去我同学家躲着,她每天找我,跟我说这事。

记者:最好不见?

任景荣:对,压根儿这事就不用提,一听这个事我就烦。

李秋娥开始是经常往酒厂跑,而后又逼着儿子去种蘑菇,她究竟是想要做什么呢?这些照片是2006年李秋娥跟随山西省领导去欧洲考察时拍的。在考察中李秋娥看到食用菌在欧洲很受欢迎。回国之后,李秋娥发现食用菌在国内市场的消费量也是逐年提高,而山西省当时还没有大规模做食用菌的企业。

李秋娥:据我了解,我调查以后很少,你比如说种个三个五个十个大棚的这个有。但是大量的食用菌还是从南方市场往我们太原调。

陈树俊:国内的食用菌产业主要是以河南、浙江,包括山东、福建这些省份为主,山西省这块相对起步比较晚。

当时李秋娥正在为焦化厂的前途担忧,也考虑寻找一个可以长远发展的项目,如果哪天焦化厂开不下去,马上就可以顺利转型。而随后的一个发现,更是让李秋娥下定决心,一定要种蘑菇。#p#分页标题#e#

李秋娥担忧冒黑烟的焦化厂的前途,却看中了这些冒着白汽的酒糟。李秋娥家附近的汾酒厂每年都可以产生数十吨酒糟,而酒糟是可以当作培养基来种植蘑菇的。

李秋娥:酒糟挺便宜的,木屑就是五六百元一吨,棉籽壳是两千多元一吨,我们现在送到这是200元一吨,甚至还有的出了运费就可以拉回来了。现在我们选择这个,成本就特别低。

市场广阔,种植成本又相当低,李秋娥认为,在汾阳种蘑菇想不赚钱都难。但是又舍不得立刻扔下生意红火的焦化厂不管。所以让儿子去种蘑菇。这样做不仅是为儿子找一个可以长远发展的产业,另外,等到哪天焦化厂开不下去了,自己也可以全身而退。

儿子任景荣也明白了母亲的心思,两个月之后,开始专心种起了蘑菇。但是任景荣对种蘑菇的事情一点儿都不懂。

任景荣:当初不懂吗,跟着技术员去学。杂菌这块,包括感染这块,我挑杂菌的时候,把好的就挑出去了,霉菌。

记者:这种就是坏的是吧?

任景荣:对,这种就污染了。

蘑菇本来三个月就可以收获,可是半年过去了,大棚里就像这样的光秃秃的菌棒,一个像样的蘑菇都没长出来。

任景荣:持续了有半年多长不出蘑菇。当时我也不理解,我看得都头大,损失这么多,一两百万元的资金投入进去了,也非常的头大,我说怎么办呢?

任海香:那个菌棒一个一个扔,那都是钱啊,一个菌棒就是几元钱。就那样一个一个扔了,谁都心疼。

用半年的时间种蘑菇,结果赔了一百多万元,虽然主要是儿子任景荣做的事情,可大家取笑的还是李秋娥。

刘正瑞:我想她肯定做不成,因为啥呢,隔行如隔山。肯定干不成。

张吉陆:兔子的尾巴长不了,过几年她就倒闭了,根本是干不成的事。

李兴龙:等于就是吃饱撑得没事干。

李秋娥:他们说这个话的时候,我听见心里也挺不舒服的,感觉到好像那是个幻想,根本做不成。

种不出蘑菇,李秋娥心里着急,还有一个事情,更加让她感觉到焦虑不安。那就是政府对煤焦行业的整治力度越来越大。

李秋娥:将来在这一二年之内,这个行业肯定干不长,最多干这一二年的时间,肯定要全部关闭。

2007年初,李秋娥终于坐不住了,她决定自己去种蘑菇。

李秋娥:周围的亲戚朋友我都不敢跟人家多说这件事情,反正就是默默地下定决心做这个事情,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我就有这个信心。

李秋娥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指导,之前种不出蘑菇主要是自己把种蘑菇想得太简单了,其实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学问的。有了专业指导,蘑菇很快就种出来了。那一次,李秋娥种了一百万个菌棒,按当时的市场价,这一批蘑菇可以收入七百万元。本来打算可以收获新产业的第一桶金,可是在李秋娥把蘑菇拉到市场上没多久,又几乎是原封不动拉回来了。

李秋娥:到市场上人家笑话我,我就不敢到市场上去,我拉过去,不卸车,我一看别人的蘑菇,掉头就回,有时候可灰心了,气得我就不行。

李秋娥的蘑菇卖不动,原因就是和外地蘑菇相比,她种出来的蘑菇在质量和价格上面没有任何优势。

李秋娥:辛辛苦苦种出来了,也不能倒,你说吃也吃不了,每天在食堂里面做饺子馅吃。

本以为食用菌是个可以长远发展的行业,没想到种出的蘑菇卖不掉,只能天天给厂里的工人包蘑菇馅的饺子吃。

2008年4月,一直让李秋娥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更严厉的环保政策出台,李秋娥的焦化厂被要求立刻关闭。

汾阳市环保局副书记张朝明:这就是从污染角度上,从环保的结构上和经济的结构上做出的调整。

李秋娥曾经无数次地设想过这一天来临时的情景。那时候食用菌产业已经可以赚钱了,自己能够很从容地面对焦化厂的关停。有时候她甚至希望这一天早一点到来,再也不用为焦化厂前途担心。然而,现在她是多么希望这一天能来得晚一点。#p#分页标题#e#

李秋娥:你看。

记者:这是烟囱吗?

李秋娥:这么大,这个口子就这么大,圆的。

记者:为什么他们过来非得要炸这个啊?

李秋娥:这个炸了就把你的念头断了,再也不能烧了。看见也是挺心酸的,这都是心血,包括一个水怎么走的,朝哪儿走的,水电走向,全都是辛辛苦苦,本来就是一个农民,怎么设计的,都是我们辛辛苦苦做的。

在炸掉焦化厂烟囱的时候,李秋娥就像这样站在焦化厂办公楼上,远远地望着窗外发生的一切。

李秋娥:当时我在窗户上看的时候,我就昏得啥也不知道了,醒来以后,我就开始哭,大哭一场。

记者:当时旁边有人吗?

李秋娥:没有,当时都在底下看炸焦楼,我就在上面看。

现在李秋娥来到当年的焦化厂,还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当时更重要的事情是她要想清楚,自己下一步到底应该怎么走?李秋娥的焦化厂开了将近十年,钱也赚了不少,就算以后什么都不做,现有的积蓄也足够生活开支了。

王丹:我们当初都劝他,你看李总,你说白了,一个女人年纪也有了,说白了钱也不少了,好好享享清福吧。

张吉陆:在家里边抱抱孙子,享清福,打打麻将。

李兴龙:我说你钱也挣了,楼房也买了,给孩子们都买的也不错了。你下一辈子也够花了,你别累了,岁数也不小了。

2008年,汾阳市被关停的煤焦企业有四十多家,很多老板都放弃了继续投资其他行业。然而,李秋娥的做法却让人大出意料,她仍然要种一直让她亏本的蘑菇。

李秋娥:焦化厂炸了以后,我心里面确实有点不想做,但是又舍不得这样一个产业,而且别人能做好,我怎么做不好。

韩秀山:挣钱的人很多,积累得很多,很多人都在吃老本,不再把这个资本投入到其他行业里面。

虽然李秋娥已经决定继续种蘑菇,但是她还没想好下一步到底要怎么做。像之前那样卖新鲜的蘑菇肯定没出路。想要赚钱,只能考虑做蘑菇的深加工产品。

李秋娥:蘑菇深加工,怎么个加工法,怎么个定位,怎么细分下一步的加工,整个做食用菌的,做深加工的,究竟他们有什么深加工的产品。

当时,市场上的蘑菇深加工产品并不多,而且几乎都是烘干的。

陈树俊:产品主要是以消耗原材料为主,技术含量也比较低,大家都在做,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同质化的产品必然造成以产品价格竞争为主,附加值也比较低。

2009年初,李秋娥在坐飞机的时候看到了一篇报道,在报道当中李秋娥找到了赚钱的机会。而后,在短短三年之内,李秋娥就成为了山西省食用菌行业的领军人物,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

看了那篇报道之后,李秋娥立刻花了一千万元引进了一个在医药行业才会用到的技术。而在当时,李秋娥种蘑菇没赚到一分钱,还要做这么大的投资,大家都觉得这钱花得有点冤枉。

李兴龙:我感觉也心疼,钱也不是那么容易来的。

任海香:这钱扔得有点可惜,你这样扔了这些钱还不如做点别的。

那篇报道介绍的就冻干技术,冻干技术在食用菌行业几乎没有人用过。而让她下决心做这么大投资的原因,就是因为冻干蘑菇和常见的烘干蘑菇之间的差别。

李秋娥:这是新鲜的香菇,这个是烘干的,这个是冻干的。烘干的蘑菇它就这么小了。

记者:原来是这么大的?

李秋娥:原来都是这么大的。那么冻干的你看,感觉没变化,形状不变,颜色不变。这个是烘干的。先放到这里面。这个是冻干的。然后我再先泡一下。

经过5秒冲泡之后,烘干的香菇还是硬梆梆的,而冻干的已经和新鲜的香菇差不多了。

李秋娥:你看这个泡出来。

记者:手上都是香菇味儿。

李秋娥:可香了,泡出来可香了,你看。

用冻干技术加工蘑菇在国内很少见,而在很多欧美国家,冻干蘑菇在市场上占的比例有将近40%。李秋娥认为冻干的蘑菇在国内即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如果自己率先用冻干技术,肯定就会有钱赚。#p#分页标题#e#

李秋娥:欧美国家,不管是新西兰、澳大利亚,他们用的这些东西,都是冻干的一些东西。所以我感觉到这个定位,如果食用菌按这个方式出来以后,起码比如说白领,高端城市,他肯定是消费这个产品是没问题的。

李秋娥根据现代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做出了一种用几秒钟就可以冲泡食用的蘑菇汤。

记者:就这么大一小块是吗?

李秋娥:就这一小块。

记者:这有多沉呢?

李秋娥:8克。这就可以了。

记者:这就行了?这个速度是够快的。

李秋娥:上班时间,大家都要着急上班了,然后冲一杯以后马上就可以喝,特别快。

蘑菇汤做出来之后,李秋娥马上在汾阳地区试销,不出所料,这种产品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

消费者:还可以吧,我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做生意,吃饭时候比较少,生意比较忙,没有吃饭时间,这个时间比较快,五六秒就可以冲了,冲了这个味道还可以。

消费者:我是上班族,时间比较紧张,平时没有时间做饭,然后到家里冲,就几秒钟,就可以喝了。

记者:几秒钟能冲开?

消费者:也就5秒钟吧,挺好的。

陈树俊:这个确实有她的前瞻性,完全适应了现在这种市场,人们这种节奏比较快,又需要营养支撑这类消费人群。

2010年,有一个叫郭素的人找上门来,一开口就给李秋娥下了500万元的订单,这让李秋娥非常高兴。自己的产品虽然在汾阳卖得不错,但是还没能打开其它地区的市场。郭素是专门代理山西特产的经销商,她会把山西的产品卖到全国。如果可以把握这个机会,将是李秋娥迈向全国市场的第一步。然而,就在订单刚刚签订不久,汾阳就下起雪来。

平福:下得非常厚,局部地区应该将近80公分到一米,根本走不动路。

李秋娥:这是最轻的就没有拆了。这个最轻了,原来整个这里面整个都塌了,蘑菇都压坏了。来,你看。这儿你可照。里面一百多个棚都塌了。

记者:当时能损失多少?

李秋娥:损失七八百万元,损失八百六十多万元。

大雪压塌了蘑菇大棚和生产车间,当时的李秋娥感觉有点懵了,难道说自己迈向全国市场的第一个订单就这么毁了吗?这个时候,郭素给了她一个建议,那就是从外面进一些蘑菇来生产,这样就能完成订单了。然而,就在郭素按合同约定时间来取货的时候,李秋娥却坚持,货只能交一半。这样的做法让郭素感觉非常意外。

郭素:这个定单下不来,第一我们的利润是有所降低的。再一个对我们来说,我们跟底下的分销商也是有协议的。如果我们的供货量达不到的话,我等于受到经济上的承担是双份的。

李秋娥为什么放着现成的订单不要呢?问题就出在从外面进的蘑菇上面。

李秋娥:很多原材料是不符合我们的食品安全的。很多供应商送蘑菇来,又拉回去。

品牌做起来不容易,毁掉可就是一天的事情。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李秋娥对外面进的蘑菇质量要求非常严格,这直接导致了她只能完成订单的一半。然而,这样的做法反倒是坚定了郭素和她长期合作的信心。

郭素:我觉得能把一个产品的品质放在第一位的公司应该是我们最好的合作伙伴。截止到现在,我们应该已经做了有一千多万元。

李秋娥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诚信的做法也吸引了很多其它的经销商。在打开国内市场的同时,李秋娥把眼光瞄向了国际市场。现在,手里已经有了来自俄罗斯的订单。李秋娥的销售额在一年当中突飞猛进,很快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元。

王丹:当初他做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到她要干农业企业,没有想到。刚做的时候,我们好多人都不看好,没想到人家现在做得挺好的,挺大的。

韩秀山:煤焦行业的老板转型的有,数量也不少,但是像李总这样成功的,在我们汾阳还是不多。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