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办好重庆日报农村版 缩小城乡“信息鸿沟”

2024-09-19网络转载浏览:9887次
“信息鸿沟”,又称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它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同人群及不同区域间的信息化差距问题正日益凸显。  由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基础设施、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互联网、手机等使用存在严重不均衡的矛盾,制约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城乡发展新的“剪刀差”。国内有专家据此认为,“信息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中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  重庆地处西部地区,有着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特殊市情。加之,由于历史的原因,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欠账较多,其城乡信息差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更大。据《2010中国数字鸿沟报告》披露:2009年,全国城市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65.7台,农村家庭为7.5台,二者相差8.8倍;城乡固定电话相对差距指数为0.58(即农村落后于城市58%);城乡间互联网相对差距指数为0.7(即农村落后城市70%)。可见,城乡之间“信息鸿沟”仍然严重。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重庆情况也大抵如此。  为推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信息差别”,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决定为重庆农民和涉农干部量身订做一份报纸,并探索财政为村社埋单订阅。  重庆日报《农村版》的现状与特色  2010年1月1日,由重庆市财政和各区县财政投入1800万元,《农村版》正式创刊。它为四开小报,每周88个版,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市级农村专业类报纸。它的发行量大约为12万份,其中大约1万份在市、区县有关部门发行,其余则覆盖了全市上千个涉农乡镇和街道,包括9000多个村和8万多个社。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这份以“联接城乡、服务三农”为宗旨的报纸,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以及基层干部和农民读者的肯定。综合看,《农村版》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党报在农村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其他任何报纸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这就是权威性和公信力。依托重庆日报创办的《农村版》,同样具备党报的这个优势。  2、对“三农”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在包括报纸、互联网、广播和电视在内的综合性新闻媒体中,一般而言,党报可以说是最重视“三农”新闻报道的媒体。长期以来,它与涉农党政部门保持了天然的密切联系,极易迅速、深入地了解各种时政信息;其次,经过多年的积淀,它建立起较强的新闻采编队伍和基层通讯员队伍,《农村版》的管理、采编队伍主要来自重庆日报,它传递的“三农”信息有较强的专业性;其三,它与基层干部和农民联系紧密,了解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情况。  3、为读者量身提供信息服务的贴近性  为增强传播效果,《农村版》选择了面向基层的报道视角。解读基层干部和农民关心的方针、政策;发布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的科技和市场信息;传递他们在生活中需要的法律和生活知识;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故事……甚至专门为他们开辟栏目,让他们一展身手,比如“大学生村官日记”、“院坝谈”等。  选择基层干部和农民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在新闻报道中大量采用“华尔街日报体”,增加讲故事的能力;鼓励采写现场新闻;控制稿件篇幅,对报道一般性消息的快讯,控制在300字左右,对篇幅比较长的稿件,一般两三百字就要作一小标题,便于读者阅读;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方针政策,引入专家解读,或者是用图表化的方式,方便理解;对专门介绍种植、养殖技术的周刊,设置故事主线,增强编辑讲故事的能力,尽量让枯燥的知识鲜活起来。  4、为读者提供致富经的实用性  《农村版》除了提供时政新闻外,还特别突出它的实用性,其信息资讯板块专门设有“科技”、“市场”专版,紧跟农村科技和市场动态。同时设立“劳务”专版,为农民工提供实用资讯。农村版的种植、养殖周刊为农民提供详细的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让读者看了可以上手操作。生活周刊也着力提供各种健康、消费等实用信息,提供读者的生活质量。  影响《农村版》传播效果的原因分析  据笔者调查,与农民和涉农干部的需求相比,《农村版》提供的信息产品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表现在稿件上的“三多三少”:由于采编力量缺乏,业余作者稿件多、专业记者稿件少;带有宣传味儿的工作稿件多,新闻稿件,特别是有重大影响力的新闻稿件少;涉及农业生产的稿件多,而与农村文化、医疗、教育、消费等有关的稿件少,使得它更像一张农业报,而非农村报。  其次,与电视及互联网等新媒体相比,农村版作为纸质媒体具有“先天性缺憾”。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需要更及时、快捷得到信息,作为一天发布一次信息的报纸,《农村版》在信息发布的时效与数量上,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民读者的需要。比如,信息传递速度无法同互联网、手机短信相比,特别是在报道变化不定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汛情、自然灾害信息上,报纸的时效性就更差。另外,由于农村读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接受信息时,他们大多更愿意选择电视这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但是,因为有便于保存、报道更深入更翔实等特点,《农村版》仍然是广大农民最重要的致富信息来源。  其三,报纸发行量少,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覆盖面小。我市现有农民2100万人,目前农村版在农村中的发行量仅为11万份,平均190个农民拥有一份,这个数字显然偏小。从读者分布看,20%的读者为区县、乡镇涉农部门干部,70%的读者为村“两委”干部,仅有10%的报纸到达了农民手中。这表明,最需要了解农业实用信息的农民,并不能看到农村版。  其四,发行时效差,信息传递慢。《农村版》到达乡村后,主要集中在乡镇、村社干部和种植、养殖大户等人员手中,大部分普通农户难以经常阅读到农村版。同时,由于一些乡村交通不便,农村版要几天后才能送达,农民难以及时阅读。另外,我市还有700多万外出务工农民,他们是农民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群,但因为平常居住分散,农村版也难以覆盖。  进一步发挥《农村版》助农致富作用的对策建议  重庆日报农村版由财政埋单、免费为农民订阅,在全国开创了先河。目前,《农村版》的出版周期、版面数量和稿件刊发量,在全国省市级农村报中保持“三个第一”。农村版要进一步办出特色,真正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及报社采编人员共同努力。  第一,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使《农村版》成为市委、市政府指导“三农”工作好平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好帮手。一是通过加强言论,提高《农村版》的思想深度,让重庆“三农”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调动广大涉农干部和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发展现代农业,争当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通过政策解读,把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给予通俗易懂的解读,让《农村版》成为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明白纸”。三是通过充实、培养采编队伍,采写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新闻,进一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四是让《农村版》成为中介和桥梁,为“三农”排忧解难。五是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农民提供增收致富信息。  第二,加强同新媒体的合作,克服报纸在信息传递上的“短腿”,充分发挥《农村版》“三农信息数据库”的优势。一是建议依托《农村版》的信息,创建西部(重庆)“三农”信息网,打造重庆“三农”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等。二是可发挥《农村版》拥有全重庆最齐备的“三农”综合信息这一优势,创建重庆“三农”数据库,为市委、市政府决策,为农业企业经营服好务。三是《农村版》可与各通信运营商合作,创办重庆农村手机报,或通过“农信通”,为不同的农村受众量身订做各类实用信息。  第三,党委、政府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使农村版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助推器。一是依靠社会力量联办专版。目前,农村版已开辟有《市场》、《劳务》、《科技》、《农事》、《政策》等专版,可邀请市农委、经信委、科委、商委等部门与报社联办专版,既可解决专业技术指导上的不足、提高内容的丰富性,又可弥补办报资金上的缺口。二是扩大发行量,扩充受众面。为解决农村版不能到达普通农户手中的状况,建议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工青妇等部门,从党、团费及其它行政经费中拿出少量资金,为农村中的贫困党员、团员和妇女订阅一份农村版,这也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三是对特困农民和种植养殖大户定向赠阅。因为农村交通与邮寄条件差,农村版的发行在库区、山区不很畅通,报纸到达后放在村委会办公室,待农民赶场才能取走,俗称发“坨坨报”。建议由各区县政府筛选出各村特困农户、种植养殖大户名单,由财政调拨专项经费,向这些农民定向赠阅农村版,由邮局投递到户。  四是继续由市三农部门出资,连续出版《致富宝典》一书,并将其列入农家书屋书目。《致富宝典》是农村版编辑部从农村版已刊发的实用致富信息中精选部分,编印而成的,去年出版了1万册,由政府有关部门出资免费向农村地区赠阅,效果很好,建议此书继续定期更新出版。  (执笔人:夏长勇)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