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大力发展大漠特色农业
2024-11-09网络转载浏览:5893次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典型风沙草滩区的榆林市榆阳区,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立足农业资源富集的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平台,以发展大漠特色农业为抓手,健步走出了一条依托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园区农业富民强区的新路子。 榆阳区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扶持和被列为全省生猪良种补贴县的机遇,设立专项资金、争取各级扶持、吸引民间投资等多渠道并举,全力加快规模养殖场、养猪示范村、养殖小区、生猪专业合作社建设。全区共争取各项建设项目等扶持资金1440万元,建成年出栏万头猪场1个,千头以上养猪场26个。同时简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土地征用、手续审批等程序,积极落实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等工作。区上每年抽调养猪技术骨干,分期分批到乡、村、养殖小区和规模养猪场,就暖棚建设、人工授精、疫病防治等技术对养殖户进行指导和培训;以乡、村为单元,每年组织养猪户到农丰、宏达等规模养猪场现场培训。截至2008年底,全区已有80%以上的养猪户实行了温棚养猪,猪人工受精点发展到34个,人工受精覆盖率达90%。 在全区建立了区、乡(镇)、村三级疫情监测网络,每年本级财政拿出50万元作为补助和培训资金,共落实村级防疫员514名。全面开展产地检疫,严格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加强公路动物检测和检疫,组织开展以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为重点的疫病防控工作,从而使防疫率达到100%,抗体检测平均在85%以上。2008年全区生猪饲养量达110.2万头,产值7.91亿元,先后跻身全省养猪第一大县和百万头生猪基地建设县行列。 依托极为丰富的饲草资源,榆阳区对发展羊产业实行“一把手”工程,并纳入各级目标管理责任制,量化考核、奖罚兑现;制定了种草养羊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和饲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每年人工种草20多万亩,其中水地种草10万亩,全区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125万亩,每年实施玉米秸秆青贮15万吨。积极推行“封沙(山)禁牧、人工种草、秸秆利用、舍饲养畜”及棚、场、机、窖、槽“四位一体五配套”养羊模式,按照“稳定羊子数量,加快适度规模养羊,逐步提高质量”的要求,对重点养殖户、养殖专业村、规模养殖场加大力度,集中扶持。积极引导群众组建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互利互动作用,培育核心群育种户329户,延长产业链,提高畜牧业附加值;整合土地、能源、技术、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构建统一市场体系。截至2008年底,全区羊子饲养量达161.3万只,产值2.12亿元,跃居全省第一养羊大县。 全区在玉米产业发展上,高度重视订单农业,加快推进玉米品种更新换代,五年累计投资5830万元,落实良种补贴100万元,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每年外来制种的生产企业达10多家,制种面积2万亩,年生产优质良种6000多吨,实现产值2165万元。2007年海流滩村集中连片种植的105亩玉米,平均亩产1134.5千克(kg),创下全国百亩玉米集中连片单产最高纪录。2008年集中连片的1047亩玉米,平均亩产1005.9千克(kg),再次创出了全国千亩玉米超吨产纪录。引进秋马铃薯优质脱毒新品种5个,在南部丘陵区建成了20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年生产商品薯1.5亿千克(kg),产值达9600多万元;建成一级种薯繁育示范基地1000亩,实现优质良种薯种植面积15万亩。充分发挥小杂粮生产污染轻、无公害等优势,积极推广旱作农业集成技术,建立稳定的良种繁供体系,实施良种财政补贴制度,全区小杂粮生产基地达到20万亩,年产优质小杂粮1680万千克(kg),产值2520多万元。积极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新技术,在蔬菜产业生产方式上,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分散经营向现代规模集约经营、从数量低效型向质量高效型的转变。截至2008年底,全区已建成蔬菜生产基地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920多亩,年产反季节鲜菜15万吨,产值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