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女强人刘青莲养海产 纯收入上千万
2024-09-17网络转载浏览:6679次
每年的10月是池塘养殖海参采捕的旺季,在辽宁省凌海市大有乡有20000亩养殖海参的池塘,这些池塘今年产出了40万斤的鲜海参,为当地养殖户带来了3000多万的纯收入。 记者:多少海参,那一盆? 养殖户王延超:有60来斤。 记者:60斤啊,你今天要采捕多少海参? 养殖户王延超:一次怎么也得两三千斤吧。 记者:这两三千斤海参能卖多少钱? 养殖户王延超:现在价格的话,那就是十三四万元。 记者:一天就十三四万? 养殖户王延超:对。 海参今年每亩地的纯收入超过了一万元。在凌海市当地养殖户都把这些能够养出海参的池塘称作提款机。 村民冯俊才:海参养成了,就说是干什么,你也挣不着这些钱。这比那个自动提款机来得还快。当地买楼的,买车的,一年弄个几十万,咱别说多了,几十万元那不成问题。 现在被农民称为提款机的这20000亩池塘,在7年前,就是画面中这样的一片滩涂,而这些滩涂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提款机,是一个叫刘青莲的女人硬挖出来的! 刘青莲:我说你就尽量往上抢,都拉到你二姨那里,那个大沟垫上去。正好垫那里,咱正好省事了。你就把这个整个全给掀去,正好一举两得。 这个风风火火的女人就是刘青莲,记者采访时,她正带着她的施工队在滩涂上挖掘养殖海参的池塘,这一次的目标是再挖5000亩。 刘青莲:告诉他们这个池子得挖平啊,挖平。坝得整直溜。 记者:挖多深?这个地方。 刘青莲:自然进潮1.5米深。 记者:养海参的话池塘1.5米深就够了? 刘青莲:对,必须的。 刘青莲行事大胆果断,身上带着一种霸气,熟悉的人都说她像个男人,但这句话,刘青莲最不爱听。 刘青莲:我从心里就不服男人。 记者:为什么? 刘青莲:我就不服。男人想干的事我就想干了。 刘青莲就是凭着实干,靠出租这些池塘、海参育苗、和海参加工这个财富链条,创造了过亿元的资产。然而,这些巨额资产的开端,却是因为一次失败的转行! 刘青莲出生在农村,她性格开朗做事要强,做什么事都不服输。上世纪90年代,刘青莲和丈夫开饭店跑运输,10年的拼搏积攒了600多万。 2000年,锦州市刚刚引进了牙鲆鱼养殖项目,一条成本10元钱的牙鲆鱼,市场卖价却高达20元钱。高额的利润让刘青莲倾尽全部积蓄,投入到牙鲆鱼养殖中,可没想到仅仅两年的时间,养牙鲆鱼就赔进去160万。 这里就是刘青莲当时的养殖场,虽然现在这里已经被另外一家水产品养殖企业收购,但是依然留有刘青莲当年创业时的印记。 刘青莲:转圈铺的这个布,这个布可贵了,这叫无纺布。这都是7年前我铺的。 记者:用它能起到什么作用? 刘青莲:防水啊,省得土往下流失。 自从卖掉养殖场后,7年时间,刘青莲再也没有勇气来到这里。为了配合记者的采访,7年间刘青莲,第一次回到这里,依然充满了焦虑,甚至泪流满面。 刘青莲:咱们搬走了,我一次都没来过这个地方。我就不愿意到这地方来。 记者:怎么不愿意上这地方来? 刘青莲:就不愿上这地方来。 记者:你走到这里泪流满面是什么意思? 刘青莲:不知道,我说不好,就是第一次跳到海上来,说不好带来的那种压力,我说不好,简直是一种像磨难似的。说不好,形容不好。 刘青莲到这里的激烈反应,可以想象得出当时刘青莲遭受了多么大的打击,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刘青莲会从此放弃水产养殖,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当年的9月,刘青莲又一头扎进海水养殖行业里、而且这一次扎的更深、投入的更大、风险也更高。她一次性在在凌海市的大有乡承包了2000亩的废弃虾池,要养殖当地没人敢养的品种! 王廷贵是大连人,他大学学的是水产育苗和养殖专业,2002年他想靠养殖海参创业,却发现在大连搞海参养殖成本太高。 王廷贵:大连地区海参养殖面积有限,而且当时那个地价一亩地涨到3万元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