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找手 背后有玄机
牟氏庄园,是号称“中国北方最大的地主”曾经居住的地方,房屋多达480多间。深宅大院里,在其中的一个房间里,有一样东西见证了100多年前,大地主极尽奢华的生活,而它的制作工艺现在已经几近失传。
牟氏庄园工作人员牟衍庆:现在没有人能做出来,做不出来。
记者:为什么做不出来?
牟氏庄园工作人员牟衍庆:就是没有这个手工,没有这个工艺,就是不会,脑子没有这个想法。
村民:俺家就有。
记者:你家就有?现在还有吗?
村民:现在早没有了。
村民:是您做的吗?还是老一辈做的?
村民:不是,是俺妈。

2014年4月2日,上午十点钟,杨华带着几个员工来到一个农村。从2009年至今,她经常要到农村来招工,每次来都很上火。
杨华:这个活我们找了好多家都没有人愿意干,有能干的又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这已经是我们找的第三个村庄了。
杨华要从村民中选出一些人,来制作那种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东西,而人行不行,关键就看手怎么样。
杨华:你这个关节不好使,太粗。
生产经理刘建辉:这个行,这个可以。
杨华:这个也不行。
村民:戴个手套行不行?
杨华:你戴个手套也不行,关键是你的关节粗。
村民:可旦死(音译)俺了。
杨华:旦死(音译)我了,意思是害羞了,羞死人了。
村民:想干干不了,羞死俺了。

杨华:选了几个?
刘建辉:四、五个。
杨华:这样不行。
显然,杨华已经着急了。因为对她来说,能不能尽快找到足够的人,不仅关系着她年入千万的财富计划能否持续下去,还牵扯到她内心一个几乎从未向人提及的心结。
杨华:你简直是我人生第一人了,以后不会有,我再不接受节目采访了。
杨华:我爸妈就住在,前边就是。
杨华告诉记者,她的那个心结和父亲有关。采访的第二天,杨华原本要带记者去采访她的父亲,但走到楼下的时候,她却犹豫了。
杨华:今天我们就不要采访了吧,我怕待会儿见了他们,都不知道要说什么。
记者:他知道我们来采访吗?
杨华:知道,我那天打电话,但是我爸就说不要采访我,我从来也没有支持过你,其实听着挺痛心的,我让他们接受采访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觉得可能,算了不说了,咱不采了,这事没法说,就是理解父母,也别觉得我苦,我挺好的,别采访了……
杨华和家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这一切又和那个有着100多年古老历史的东西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六岁是很多孩子开始换牙的年龄。这是六岁的杨华。这一年的一天,杨华用舌头一舔,发现自己的牙齿松了,这时,她决定干一件大事。

父亲的表扬对杨华来说非常重要。杨华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在海阳市一家百货大楼担任总经理。在杨华心里,父亲就是英雄,是偶像。
杨华:有一个印象对我最深刻,路边停了好过车在那个百货大楼的门前,我爸从其中一辆车下来,跟人家握手,那个人后面也跟了一群人,我爸就是气质非凡,我爸个儿很高,提起当年没有人不竖大拇指的,我爸很厉害的。
听爸爸的话,向他看齐,这是杨华奋斗的动力,而她也很快成为父亲的骄傲。这些照片记录了杨华春风得意的十年,这期间,她在烟台市一家银行做会计工作,不仅事业有成,还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然而2002年的一天,杨华的一个电话却激怒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