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宁中华:十年只做一件事

2024-09-21 22:23本站原创浏览:8859次

为了培育一个新品种,他用了10年;为了推广一个新品种,他又用了10年。过去20年,他一直活跃在田间地头;过去20年,有10万多户农民因为他培育的矮小鸡受益,实现经济效益19亿元。农民养殖户朋友饱含深情地送给他一个响亮而形象的名字——“鸡司令”, 他就是本期“魅力教师”的主角——宁中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国家家禽测定中心副主任。

第一次养鸡,就挣钱了

1985年的一天,正在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宁中华接到了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的录取通知书,“遗传育种”,对这个专业,宁中华几乎一无所知,但 “家里穷,没条件复读,再不情愿也得上。”就这么他踏进了农大的校门。

农村的孩子能吃苦, 在学习上也肯钻研,刚入大学的时候,宁中华就常常和老师交流,时不时也帮助老师养养鸡,渐渐的,对自己的专业,宁中华的兴趣越来越大。大三的时候,他已经试着自己制作家禽饲料配方了。寒假回家,他甚至动员起自己的父母养了一百来只鸡,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精心饲养这一百只鸡,初次试水,效果很不错,这些鸡每周都能下几十斤鸡蛋,到了周末,母亲将这些鸡蛋拿到集市上去,居然卖了100多快钱,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真不算一笔小数目,全家人都乐坏了,宁中华也觉得倍受鼓舞。

“原来自己的专业这么有用”宁中华心里也暗自下了决定,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让家里人富起来,也让周围的乡亲们富起来。

培育节粮小型蛋鸡

1989年,宁中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学校实验站工作,师从吴常信院士从事蛋鸡育种工作,同时兼管生产和技术服务。当时,实验站饲养着一种外国公司赠送给吴院士的矮小型肉鸡,这种鸡有个特点,吃的少,产蛋量高。而当时我国饲养的蛋鸡品种多是普通良种蛋鸡,饲料转换率较低,也就是说,吃得多,产蛋少。他突发奇想,能不能也培育一种这样的蛋鸡?这一想法与吴常信院士不谋而合。

从遗传学来讲,矮小型肉鸡“吃得少”的特性主要是由体内的dw基因决定的,如果把dw基因引入高产蛋鸡,就能在不影响产蛋量的基础上提高蛋鸡饲料利用率,降低鸡蛋生产的成本,在理论上完全可行。

为了这一突破,宁中华和他的课题组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1998年,节粮小型褐壳蛋鸡选育通过农业部鉴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04年农大3号小型蛋鸡配套系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这种鸡不但饲料转化率高,而且下的蛋口感好。该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如今,由南到北,从东到西,宁中华培育的矮小鸡覆盖包括西藏、新疆等在内的全国30多个省市。有同事开玩笑说:“宁中华沿着国道走,走到哪,都有人管饭。”

“我们的矮小鸡每只增加经济效益约9元,每个农民养殖户平均饲养1000只可以增加收入9000元。即使在普通蛋鸡亏损的情况下饲养矮小鸡仍能保持赢利。此外,饲养矮小鸡还具有促进食品加工业、机械化加工业、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等社会意义。” 宁老师说到此处,开心地笑了。

家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矮小鸡是培育出来了,可是它真的像说的那样“吃得少,产蛋多,质量好”吗?养殖户心里没底儿,谁都不愿第一个“吃螃蟹”。 宁老师又琢磨起推广的事儿,当时,很多人不解,你一个科学家,推广不是你的强项,犯不着跟这较劲儿,做好你的实验,多发几篇论文,多报几个奖就行了。可他却说:“研究出一项成果就像生出一个孩子,如果生了孩子就不管了,那还不如不生。成果也是一样,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成果才有价值,才有影响力。”

至今,宁中华还记得推广之初所面临的困境。有一次,听说一个村要建个养鸡厂,他主动提出白送1000只种鸡给人家,人家都不要。苦思冥想,宁中华终于摸索出一条路:“杀熟”。他首先找到与自己关系好的养鸡户做示范,还动员自己的亲兄弟也加入到了养鸡示范中来。几年下来,在他的指导下,家里的养鸡场办得红红火火。宁老师的哥哥和弟弟都成了村里的养鸡大户。看着富起来的宁家兄弟,村民们也动心了,现在全村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家庭都办起了养鸡场,村民们的生活也都跟着好起来。

“宁老师就是我的财神爷”

由于出身农村,对农民,宁中华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同情心,他从不排斥和农民打交道,相反总是想着法子让农民朋友多挣钱。宁中华下乡,不管走到哪里都被养殖户围得水泄不通,宁中华深深感受到了农民朋友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渴求,近10年他为农民讲课达20多万人次。提起和农民的故事,宁老师回忆起他和一个叫史振勇的农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