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上榜网
PC版

立体农业织就乡村致富网

2024-10-28 07:48本站原创浏览:8735次
  本报记者 孙雁鸣 文/图  童家镇位于市中区东北角,与井研县、青神县毗邻。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以种粮为主,但主要以深丘和浅山区为主的地形地貌以及常年的干旱,又使得这里的粮食作物产量低、品质差,很难得给百姓带来生活上的富足和经济上的宽裕。  可是,近些年来,在这个只有1.45万人口的农业镇,却发生了巨变。5月16日,记者一行在童家镇的土地上看到,连片的池塘水库鱼塘,有如江南风光;葱绿的经济作物,恰似绿海景象;更有那一片片正待开发的小山包,在公路的缠绕下,即将成为休闲旅游的胜地……  说起这些变化,几乎每一个童家人都这样说:是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抓发展,调整结构促增收的结果。  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童家镇取得的巨大变化,的确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关联。  临渊羡鱼与为渊养鱼  与童家镇相邻的市中区白马镇,一直以养鱼致富成为典型。这也多少影响着童家人,也有些村民自建鱼池,搞起了养殖。但童家镇多山、多坡、多丘陵,连种田种地的用水都困难,养鱼就更难。但是,养鱼增收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又让童家镇党政一班人欲罢不能。于是,一项“治旱兴水,以水兴业”的为渊养鱼计划,知难而上地形成了。  “我们要搞养殖,就走高端路线,养珍稀名贵水产品。”现任童家镇党委书记文志坚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技术,促进水产产业优化升级,镇党委、政府通过“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强化标准”等措施,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引导水产养殖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向依靠科技支撑的现代农业转变,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该镇建设村3组的毛勇今年35岁,却有10年的养鱼历史。起先他一直在外地搞养殖,现在被镇上的大气候感染,回老家投资800万元,流转了400多亩土地,开发成鱼塘,搞叉尾、中华鳖养殖。“我搞的是生态养殖,不下药,用小鱼喂鳖。”在还未完全竣工的鱼塘前,毛勇给记者粗算了一下,养殖形成规模后,年利润将超过200万元。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