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山绿水中长出林产业强县
近年来,南部县坚持把山当田耕,树当菜种,不断推进林业生态产业化、林业产业生态化,形成了新的农村长效产业和独具特色的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田园生态景观。南部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林业产业强县,还被全国绿化委评为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
5年造林百万亩
昨(13)日,记者来到南部县伏虎镇蚕子山村。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一处处民居掩映在绿色的海洋里,75岁的任登玉老人在林下漫步,显得十分惬意。老人说,上世纪80年代,南部县开展全民植树活动,一座座馒头山种上了柏树、桤木,村里一些林坡地也种上了马桑、黄荆,长出了芭茅林。馒头山由黄变绿,马桑、黄荆、芭茅林等解决了农民烧柴难的问题。如今,天然气、沼气的使用以及外出打工农民的增多,使得杂树、杂草失去用武之地。去年,村里实施低效林改造,山头、山腰上的柏树不动,房前屋后的果树不动,其它林作物全被置换成杨树、桤木与臭椿。任登玉就此算了一笔账:自家坡地的低效林管护30多年,仅得到700元的收益,置换成速生林后,5年内的收益就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几年前,平桥乡太平桥村村民陈元洪利用河沟地种下一批杨树,最近几天,他卖掉4株杨树得了3000多元钱。陈元洪感叹:利用河沟地种树比种庄稼还省力、划算。
曾是南部县下岗工人的李明广正是看到了像陈元洪这样的农民的种树钱景,他毅然放弃其它生意,投入到植树大军中。今年,李明广在大河镇发展杨树、竹柳育苗基地148亩。竹柳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被升钟湖景区签了购买订单,基地的杨树苗虽弱不禁风却已经有了明确的分配去向。
我过去对路边种树很不理解。南部县双峰乡胖土地村村民杜克忠说,当时认为种树占用了耕地,现在看来,树种好后,噪声小了、灰尘少了,道路上行车的安全系数却增大了。最值得一提的是,杜克忠和村里签了协议,由他负责家门口60米村道和两旁24株核桃树苗的日常管理,核桃树挂果后,收入全归他。
核桃树一年能收入3000元,村道养护最多几百元。会算账的杜克忠把路和树都管得像自家的一样。类似于这种认树养路的群众自主管理模式,在升钟库区普遍推行,既有效解决了村道路的维护难题,又见缝插针利用土地发展了林产业。
5年内,计划发展速生林100万亩。南部县林业局副局长杜正才介绍,县林业局种苗站技术人员根据土质和气候特点,培育出耐旱、耐湿、耐病害的南丰杨本地树品种,目前已经栽植65万亩。5年内,南部县在嘉陵江、西河、宝马河等38条大小支流南部段和退耕还林地、农村四旁地以及国、省、县、乡道路两侧等广阔的宜林区域栽植南丰杨、桤木、臭椿,栽植面积将达到100万亩。
林业拓宽增收路
南部县大力发展杨树、臭椿、桤木,其成长期一般在5年左右。在未成材前,林农难以看到效益,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记者来到南部县定水镇谢家垭村,一条小河绕村而过,站在制高点远眺,河岸边的杨树参天耸立,公路两边的杨树犹如列队的哨兵。河边的杨树下,成群的鸭子嘎嘎欢叫,成群的小鸡啄食着地上的小草和虫子。
这一片林地的主人名叫何小军,是南部县双佛镇人。2009年,何小军投资500多万元,在定水镇、大王镇承包土地2170亩,全部栽植了杨树。如今,第一批杨树已有10多米高,碗口粗细。今年4月,有人以每株200元的价格购买,何小军一口回绝:它们是我的绿色银行,暂时不卖。
何小军不卖杨树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依托林下空地与河边湿地养鸡养鸭。鸡鸭粪便给杨树供给肥料,杨树上长出的虫子给鸡鸭提供口粮。去年,30万只鸡鸭带给何小军百余万元收入,林下套种的300亩魔芋也收入不菲。何小军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定水镇、大王镇的450户农户走上经济、生态效益双赢之路。
南部县花罐镇农妇杨晓琳的思维比何小军更前卫。2000年,在外打工的杨晓琳发现种地大有前途。她向丈夫提出承包土地搞种养业的要求。杨晓琳和丈夫卖掉镇上的一处房屋,筹集30多万元承包价格相对较低的百道岭村的馒头山。
杨晓琳在300亩承包地栽植了杨树,建起了能饲养80头生猪的养殖场,林地下套种蔬菜,蔬菜一部分卖,一部分用来喂猪、喂鸡、喂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