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不倒翁背后的财富真相

2024-11-07网络转载浏览:6080次

这个人叫徐嫩第,在福建省宁德市,他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经营的这个渔场里,养着一种会变颜色的鱼。2011年11月26日这一天,几位韩国客户来到他的渔场,指名要买他的大黄鱼。然而,所谓的大黄鱼捞上一看却是白色的。

徐嫩第:现在是下午四点,这个时间捞上来的黄鱼就是颜色不会黄,我们现在看的是这个颜色,再看晚上捕捞的,你再来区别一下,这个鱼就是晚上再来看。

晚上七点已经漆黑一片,借助灯光,记者发现了这样的一幕,只见大黄鱼的颜色由白色变成了金黄色。徐嫩第叫工人赶紧把箱子里倒满冰水,然后把大黄鱼捞上来放进去,他说冰鲜之后,大黄鱼就会一直保持金黄色,这样就能卖个好价钱。

徐嫩第:捕捞上来的大黄鱼跟下午四点捕捞上来的大黄鱼是颜色完全不同的,鳞片,金黄色的。

记者:为什么要这样捕鱼呢?

徐嫩第:因为大黄鱼本身就是这种特性,必须要在晚上捕,不管黄就不值钱了。

记者:能差多少钱?

徐嫩第:起码差百分之五十,或者更多,没有颜色就不能直接出国,客户就不要。

靠这些鱼,徐嫩第究竟赚了多少钱,谁都说不清楚,但当地搞水产的人都知道,徐嫩第养殖的大黄鱼,在东南亚以及欧美市场,价格一点都不比野生大黄鱼差。人们说,玄妙就在徐嫩第这个人做生意总是在不停地变化,比如别人的养殖场都在岸边,他的则离岸边有十几海里,别人的网箱都是方形的,唯独他的是圆形的。靠着一个“变”字,当别人一批又一批倒下去的时候,他却像不倒翁一样,总能避免危机,成为当地水产行业公认的龙头老大。

徐嫩第出生在福建省宁德市紧邻东海的太姥山镇,因为家庭贫困,只上了三年学他就辍学回家,直到到了二十多岁谈婚论嫁的年龄,在别人眼里还是一个只知道下海摸鱼挣口饭吃的人。谁都想不到,他26岁的时候,却做了一件让当地所有水产经营户刮目相看的事。

1982年的一天,徐嫩第去一位朋友的婚礼上凑热闹,就在饭桌上,他发现了一个秘密,满桌菜居然没有一条鱼。

徐嫩第:家庭里面办酒席,都需要很多鱼,但是当地没有民营企业一家水产加工厂。

当时是10月份,当地每年那个时候有举办婚礼的习俗,鱼类的用量很大。那时渔民出海打渔都是小船,每年的8、9月份以后,因为风高浪大渔民就不再出海捕鱼,而当地又没有一家水产冷冻厂把鱼保存起来,每年冬季水产品就供不应求。

这个现象让徐嫩第茅塞顿开,他想尽快开一个水产冷冻厂,占领这个市场空白,但资金起码要几万元,该怎么办呢?他想到了自己在福州有个做建筑生意的有钱姐夫。

郑康林:做这个能赚钱,主要是钱筹不起来,那时哪里有这么多钱,我一共筹了七万块钱。

徐嫩第缠着姐夫筹借了七万块钱,在镇上临近港口的一条巷子里,两人合伙盖起了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厂房,开始做冰块,这是当地第一家民营冷冻厂。

徐嫩第:这个是我们放冰块的一个冰库,当时有冰块拿出来太好了,以前都是人家用盐巴,我们等于是自己能够制冰块,拿来对鱼进行保鲜,是一个很新鲜的事。

记者:很小。

徐嫩第把制好的冰送给渔民,渔民把打捞上来的鱼直接混着冰封装起来,卖给他放在冷库里,等到市面上紧缺、价格上涨的时候他再拿出来卖。由于有市场空白,第一个冬天他们就赚到了二十多万元,第二年销售额就达到了上百万。钱赚得太容易了,那是一段开心岁月,他们不停地扩建厂房,一层、两层、三层,生意越做越大。

记者:七万块就这么一小点?

郑康林:低于七万块就是这么一点点,这后面那两间是另外又买的。

徐嫩第:这厂房就是通过三次改造。

郑康林:那个时候我们年年扩建。

记者:年年扩建。

然而这种并不复杂赚钱又快的生意很快就被仿效,几年时间太姥山镇多了七八家同样的冷冻厂,大家相互压价争抢货源。#p#分页标题#e#

渔民陈和玲:原料和价格都有竞争,谁出的价高我们就卖给谁。

渔民蒋海龙:以前是十几家,他们收购的价格没有他高,别人都是欠钱欠了很久,他都是付现钱,所以我们渔民都喜欢卖给他。

徐嫩第:这家比我们后面两年建的,当时的规模比我们大,前面几年没做好,后面就慢慢逐步退出市场了。

因为激烈的竞争,收购价越来越高,而卖价却越来越低,同行们纷纷放弃,这条街上的冷冻厂没几年就人去楼空,而徐嫩第的冷冻厂却存活了很久。那么,他的厂子为什么能屹立不倒呢?这一切都得益于他又找到了一个特殊渠道。

1990年的一天,徐嫩第和姐夫郑康林商量,请他去一趟厦门,并说,即使是停了生意也必须先做这件事。原来,徐嫩第听说厦门有一家国有贸易公司,一直在做出口生意,他请姐夫去就是想跟对方建立联系,弄明白对方出口的来龙去脉,让自己的生意多一个渠道。

太姥山镇是个小地方,当时出口商根本不会主动到这里来。经过一个多月的沟通,有一天,姐夫郑康林还真带回了几个人,其中还有厦门那家国有贸易公司的老板。

郑康林:天天陪这些人吃饭啊,客户对我们产品加工还有什么意见。这几个方面当时我都是每天陪这些客户。

对方包下他们所有的产品,全部出口日本,他们做的是出口生意,利润高了很多,在竞争中又是明显领先,一年时间他们的销售额增长了八百多万元,把对手远远甩在了后面。

然而,没过多久,他们的渠道就不再是什么秘密。太姥山镇的冷冻厂顺藤摸瓜仿效他们,也跟贸易公司做起了订单生意。

徐嫩第:当时他们后面跟上来,他们也去找进出口商,作为代加工的工厂。

这样的局面,徐嫩第早有预料,为了不被逼进死胡同,徐嫩第悄悄去了香港,以一位香港亲戚的名义注册了一家具有出口资质的合资公司。

徐嫩第:我们做好产品,卖给他,经过他们出口,这个不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最终的一个思路,所以那时候我们就考虑到我们能不能自己有客户,有自己的国外的市场,所以说我们就考虑自己争取进出口权。

1993年年底,徐嫩第大功告成,就在别人还在为赚取订单加工费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他在原厂的对面建起了一家具有外贸资质的水产出口企业,直接做起了出口日本的生意,不少原来的对手成了他的供货商。

徐嫩第:那时候,民营企业能把自己的产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也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

这间已经废弃的厂房曾是这条街上最为华丽的建筑,当时,徐嫩第主要经营的是渔民从海里捕捞来的鱼类,同时还引进了先进的加工设备,加工其它水产品。

这是海里面最小的一个鱼种之一,叫丁香鱼,营养价值很高,但当时非常不值钱,人们只是把它作为饵料使用,十块钱就能买到一箩筐。还有这种不值钱的虾皮,徐嫩第经过深加工后卖到日本,一吨能卖到十多万。

徐嫩第:卖十万到十二万人民币,当时在96年,十万到十二万这个价格很高的。

记者:合多少钱一斤?

徐嫩第:等于一斤在五十到六十块。

靠关键时候的先走一步,徐嫩第的生意越来越好,在整个宁德市都小有名气。然而,就在2000年的时候,徐嫩第遭遇了人生中最严重的危机,生意陷入困境,而他又成了众叛亲离的人,就连最亲密的姐夫也和他闹掰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这是记者在2011年11月27日拍到的场景。

渔民:这个是金线鱼,像金子一样嘛,后面有条线。

渔民:这个是白马头鱼,这个是红马头鱼。

记者:为什么叫马头鱼呢?

渔民:像马头嘛,头不是像马头一样嘛,打捞这个鱼的数量是非常少的。

当地渔民告诉记者,海里面像这样的鱼已经不容易捕到。而这种状况从2000年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当时徐嫩第遇到的就是海捕资源越来越少的难题。很多渔船海上逗留几天往往是空仓而归。#p#分页标题#e#不少水产冷冻企业因此关门歇业,徐嫩第也感到阵阵后怕。不少人劝他马上改行,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他却一口咬定要继续干,而且决定立即投资4000万,扩建一个3000吨规模的冷库。他的决定遭来了所有人的反对。一向好脾气的姐夫受不了他的一意孤行,一气之下离开了公司。

郑康林:如果没有资源,投钱下去就不会赚钱,我们就是怕这么多资金投下去,担心风险太大了,因为我们年纪大了,如果年轻摔倒爬起来还会爬得起来,年纪大摔下去就怕爬不起来,不敢投。

姐夫的离开并没有阻止徐嫩第的脚步。2004年,一座占地面积33亩的新厂房拔地而起,同时他紧锣密鼓筹建养殖场。那么,徐嫩第这么做究竟是想干什么呢?

原来,面对海捕资源锐减的现状,徐嫩第的撒手锏就是立即转型,把以前的海捕类出口转变为出口人工养殖的大黄鱼。

徐嫩第:海洋资源毕竟是有限,今后养殖业对我们加工企业成了主要的原料来源,所以说我们要找到一个主导产品,应该是本地的一种,这会减少很多的企业的费用成本,所以说我们下了决心就是从大黄入手。

大黄鱼是我国东南沿海特有的深水海洋鱼类,随着野生大黄鱼数量的减少,当时福建宁德地区已经零零星星地兴起了大黄鱼人工养殖。

徐嫩第打听到了一个叫刘家户的养殖行家,就主动登门拜访,学习取经。在刘家户的指点下,他在海岸边上建起了3000亩养殖场,从此一边自己养殖,一边向当地养殖户收购,每年都向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出口大黄鱼上千吨。

大黄鱼协会秘书长韩承义:我们这种大黄品种只有我们这边有,韩国跟我们中国一样,饮食文化也受中国影响比较大,它也有对大黄鱼的饮食文化,比如它每年的过年祭祀都需要大黄鱼,必须要有大黄鱼,只能从我们这边进口,我们最高峰在2002年那一年出口量有三万吨,量是非常大的。

徐嫩第这种做法在当地又领先了一步。半年以后,姐夫理解了徐嫩第的做法,主动回来和他一起并肩作战。2007年,他的大黄鱼出口到韩国,仅这一项销售就达到四千吨。然而不久,他的这种做法又被同行模仿复制,他在东南亚的生意大幅缩水。

大黄鱼协会秘书长韩承义:光我们宁德这边注册的出口企业就有十几家,市场主要集中在韩国,互相之间就是价格战。

徐嫩第又遇到了难题,那么,这一次他又将怎样别出心裁呢?

2008年下半年,人们发现他老是闷闷不乐,后来居然听说他去美国和欧洲旅游去了,这个时候难道他真的去玩去了吗?

这是他当时在美国拍下的照片,原来他的美国和欧洲之行就是为了开辟一方新的市场。他发现,当时欧美市场还是大黄鱼没有涉足的地方,应该是充满商机。但欧美都有严苛的质量准入标准。徐嫩第悄悄把自己在海滩上养殖的大黄鱼,对着他们的标准进行检验,结论是一定会被拒之门外。

徐嫩第:它虽然说对食品进口要求非常严格,比如说一百家企业出口东南亚,真正出到美国的,可能占不了三十家,到欧盟的上不了十家,所以说大家都挤在东南亚这些国家里面,企业卖价竞争比较大,到了美国就相对少了,欧盟更少了。

从美国回来后,徐嫩第又干了一件当地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他要把养殖场搬到距离沙埕港十几海里的深水处,因为那里远离海岸,没有污染。几个月后,人们发现,就在那片从没有人敢养鱼的地方,徐嫩第建起了一大片网箱。

徐嫩第:前面就是东海,这里水流比较急,浪也比较大,养出来的鱼接近于天然的,肉质好。我们企业冒了很大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里不敢养鱼的,一般渔民也不会到这边来养鱼的,他们都相信这个地方会养不成鱼。

渔民陈和玲:如果风浪大的话,鱼会吓死,鱼排会散架。他们是在外面,东面,离我们十几海里,大家都说他养不成。

而且人们发现,一般渔民用的网箱是方形的,而徐嫩第的网箱却很奇怪,是圆形的。

徐嫩第:里面的鱼肚子比较大,活动力比较小。外面网箱养水流急,网箱是圆形,鱼的活动比较均匀,不像里面的鱼受到四个角的碰撞,头比较小,头部比较突,这条鱼头部就比较尖。#p#分页标题#e#

徐嫩第的圆形网箱能够抵抗12级台风,造价是普通网箱的十几倍。在深水区建渔场,又建与众不同的网箱,徐嫩第几乎投资了所有积蓄,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一步又走对了。

徐嫩第:这个网箱一口12万,同等的面积渔民只要一万多,十倍左右。

记者:养出鱼的价格有差别吗?

徐嫩第:养出来的鱼价格增加了10倍-12倍左右,平时那种鱼卖二十多元,这种鱼一斤卖250-300元,都是养大鱼的。

2009年,他的第一批大黄鱼顺利通过检验,打入了欧美市场。

大黄鱼协会秘书长韩承义:国内出口欧盟只有他一家。作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跳出现有的圈圈去开辟美国、欧盟这种高端市场,保证了企业的市场空间,也是利润空间比较高。

美国客户杨稀:他的产品我们是百分之百经过美国FDA(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检验,百分之百合格的,最主要的消费群体是华侨,大黄鱼是中国的特产,我们中国人喜欢吃。

2011年,徐嫩第在欧美市场销售了6000吨大黄鱼,成为当地最大的大黄鱼出口企业。

如今,沙埕港的水产企业更多了,但大家都拧成一股劲,共同打造品牌。同行们都感谢徐嫩第的龙头作用,而徐嫩第又有了新想法,目前正为上市做着最后准备。

徐嫩第:我们不先走一步,跟在其它的企业后面,我们就很累。必须我们先走,他们跟在我们后面走,我们先走一步,他们要赶三步,如果他们先走一步,我们要赶三步,你说先走一步轻松还是赶三步轻松?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