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农民 无本养鸭增收入
近日,瘦黑的王生儿,冒着小雨用摩托车载回鸭饲料。他指着满山坡的9000多只鸭子对记者说,在县鸭业协会的帮助下,他从其他村民那里承租了数十亩的山坡地,转行做起“无本”的养鸭生意。据介绍,王生儿是虬江街道金泉村农民,在沙县,规模场出栏215.3万羽,占总出栏数的50%,养鸭万羽以上的专业大户达到了95户。
沙县畜牧水产中心主任叶材森告诉记者,王生儿能够顺利“转行”,做起无本生意,主要归功于县养鸭协会,是县鸭业产业化带动的结果。
2003年8月16日,沙县成立了福建省第一家鸭业协会。鸭业协会由种苗生产大户、商品鸭生产大户、鸭饲料购销大户和肉鸭加工大户组成。鸭业协会把鸭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前后,联结起来。如种苗、肉鸭养殖、饲料供应、加工、防疫、销售等一系列内容。王生儿是在县养鸭协会会长林宗德的指导下,鸭苗向育种场赊账,饲料向林宗德赊账,鸭子生病了,就打电话请县鸭业协会的人帮着叫来畜牧兽医站的人来看看。等鸭子养大了,卖出去后,再来一一还钱。年景好时,一年可以收入数万元,多则10万元。
政府一系列产业化举措,使沙县养鸭业实现了统一供苗、统一供料,在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产业链。兼任县鸭业协会的副会长的罗光灿说,养鸭是个高风险的行业,从鸭苗到成鸭,大约两三个月才完成一个批次的鸭子生产周期。要是遇到市场鸭价低贱,这个批次的养鸭就要亏本。有时,养一只鸭子需要倒贴2 5元,一般的小户人家是亏不起的。因此,沙县鸭业协会农民害怕承担市场风险的心理,与农民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主动让农民“赊账”,做起无本生意。
同时,沙县在养鸭业的饲养规模、良种繁育、科学管理、动物营养、标准制定与实施,疫病防治、加工与流通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去年,全县出栏肉鸭近416万只,购进肉鸭加工200多万只,总计年加工饲养国内外及地方优良白羽肉鸭600多万只,按现行价累计肉鸭直接产值达1.4亿元,相当于全县稻谷生产的总产值。目前,沙县的白羽半番鸭成了继北京鸭、番鸭之后,我国第三大类的肉鸭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