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如何改变“靠天吃饭”
继超强台风威马逊之后,近日我国海南、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区又遭到海鸥凤凰两次台风袭击,给东南沿海水产 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损伤。
在台风面前,水产养殖这个靠天吃饭的行当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传统的渔排养殖、池塘养殖屡屡成为受灾的最大头。近几年,国内外专家们频频提出要发展工业化、设施化养殖,这种借助各种技术装备的贵族化生产方式或许可以改变传统养殖靠天吃饭的局面。
在渔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养殖模式曾对我国水产品 产量的快速增长起了重大作用。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水产养殖模式的种种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传统养殖模式多数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北京密云水库网箱养鲤鱼为例,亩产在20吨以上,似乎经济效益可观。但是其后果却导致水库水质转肥,其中氨态氮增加了7.3倍,活性磷酸盐增加了10.3倍,不得已而禁止网箱养鱼。同时,传统养殖模式难以抵抗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
设施化养殖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郭根喜认为,设施化养殖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水也可以循环再用,是一个具有替代战略意义的举措,所以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毋用置疑的。
与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相比,设施渔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设施渔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能迅速运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抗灾技术;二是设施渔业是一种环保型、节水型、高产值的养殖模式;三是设施渔业的生产效率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较高。
虽然对于设施化的呼声日渐提高,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国目前的设施化养殖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设施化养殖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三高养殖方式。顺德生生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林表示,国内目前的设施化养殖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个说法,郭根喜有另外一种解读,设施化养殖并非每个个体都购买所有的设备,完全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如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按组织化生产分工协同运作。
目前,我国对设施化养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建立有关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还是高效益、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员丁永良曾经指出,我国的农业化养鱼向着工业化养鱼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淡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技术领域已具有相当应用水平,但在海水循环水养殖设施技术领域还存在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