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发展实体经济 倾情改善巴渝民生_
2024-09-21网络转载浏览:7456次
每年4月前后,梁平县曲水乡油菜花漫山遍野,十分壮观。 “服务民生经济 践行社会责任” 多年来,重庆农商行始终将自身的历史使命与服务巴渝民生紧密联系起来,在经历成功改制、上市的涅槃之后,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在不断提高对重庆社会经济建设支持的力度、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助力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倾情改善巴渝民生。 农村更繁荣 持续助力“三农”发展 “支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对于农商行来说,支农既是履行国企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要做好支农工作,改革创新势在必行。”重庆农商行相关负责人说。 在支农路上,重庆农商行不落窠臼,靠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新路子”。 要做好“三农”业务,需要金融机构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为支农稳健发展“保驾护航”。2010年初,重庆农商行在总行成立了服务“三农”的专营管理机构“三农”业务部。2011年,设立了“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专门制定了“三农”金融业务的发展战略规划,并将三农业务部改制为“三农”事业部,下设农户金融服务中心、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中心、“三农”业务管理中心,专司“三农”业务指导、条线管理、营销服务、激励考核等职责。同时,紧密结合重庆经济发展和自身特点,将全行业务划分为城市业务和“三农”业务两大板块,将主城区以外的31家支行定位为“三农”业务支行,分别设立农户贷款中心,直接营销农户贷款,并开辟涉农贷款审批绿色通道,推行网上在线审批,提高涉农贷款审批效率,在信贷规模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保证涉农贷款优先审批、优先出账,有力地提升了服务“三农”的能力。 改制后,重庆农商行还干了一个细活:用几年的时间把全重庆的618万户农户全部建了档案,对其中305万户在当地有经济活动的农户还进行了评级。这只是重庆农商行在支农路上迈出的一小步,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该行在涉农产品上大胆进行创新,以适应市场发展,满足“支农”新需求。 一方面,先行先试推出“三权”抵押贷款,并当好“三权”融资主办银行,不断满足广大农户的融资新需求。截至3月末,该行发放“三权”抵押贷款达51.6亿元,有力缓解了农户“融资难”问题。 另一方面,瞄准市场,积极加强涉农信贷产品创新。目前,该行涉农信贷产品已达40多种,基本形成了从传统农户到农村各类市场主体,覆盖信用、保证以及各类抵质押担保方式的比较完整的涉农信贷产品链。同时,在总行创新“三农”通用金融产品的基础上,鼓励各区县支行因地制宜,创新适合当地“三农”特色的金融产品,有效满足当地的“三农”融资需求。如铜梁核桃联保、铜梁农产品鲜储、观音桥农贸市场联保、丰都肉牛养殖贷款等,受到了当地企业和种养大户的热烈欢迎,促进了农村、县域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 截至3月末,重庆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达657亿元,占总贷款的42.5%,约占全市总量的四分之一。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54亿元,增幅8.94%,同比增加17.4亿元,有力促进了农村、县域经济的发展。 发展更均衡 推动县域经济腾飞 重庆,就如同一只凤凰主城及“一圈”是“凤头”,渝东北和渝东南是“两翼”。以三峡库区、民族山区为主的“两翼”地区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凤凰”的“两翼”十分沉重。要想凤凰振翅高飞,就必须丰其“羽翼”。 在做好支农工作的同时,为了加强对“两翼”地区的对口帮扶,2010年初,重庆农商行推出“3221”金融服务计划即计划用3年时间,累计投放200亿元信贷资金,满足各类市场主体有效贷款需求,支持和带动“两翼”地区200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在同等条件下,贷款利率优惠5%—10%。截至3月末,该行已累计投放379亿元信贷资金,较好地解决了“两翼”地区农户的贷款需求。 事实上,帮扶“两翼”只是重庆农商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为了切实提高县域金融服务能力,该行在依托全辖42家支行、1766个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拓宽金融服务渠道,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努力助推县域经济腾飞。 农村开展金融业务最大的麻烦是网点覆盖率偏低。为方便居民随时随地进行账户查询、汇款转账、账单管理、理财服务等,2011年6月,该行推出西部首个“芯片手机银行”,当年9月,又全球首发“江渝手机金融产品”,将基础金融服务、多领域及跨行业移动支付业务高度整合,赋予手机自助银行、远程支付、近场支付、电子钱包四大功能,在全国乃至全球均处于领先水平,使“出门不带银行卡,手机银行走天下”成为现实,弥补了农村金融网点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截至2012年3月末,该行手机银行客户已突破24万户,累计交易金额突破345亿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把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偏远乡村,该行大力推进“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建设,2011年在万州、綦江、涪陵等26个区县先后建成210个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使农户“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2012年,该行计划建设超过300个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化和均等化。 同时,该行继续抓好就业再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个人消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多款惠民信贷品种,并独家代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把改善民生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渠道,持续提升便民惠民水平;规范各类收费项目,建立投诉举报回应机制,不断提升文明优质服务水平等。 贷款更便捷 扶持小微企业成长 位于梁平县东部山区的曲水乡是油菜主产区,每年4月前后花开时节,平坝、丘陵都披上了灿烂的“黄金甲”,十分壮观。而支撑该乡油菜产业发展的,正是市级龙头企业重庆市昌鑫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 起步之初,该公司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作坊,在重庆农商行梁平支行的持续支持下,小作坊成长迅速,实现了从乡镇骨干企业到市级龙头企业的蜕变。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冉隆昌说:“在以前的个体经营时期,重庆农商行就及时给我贷款,先后贷款达500多万元。要不是农商行在我起步之初对我的扶持,我的企业不可能一步步走向壮大。2011年,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后,流动资金再度趋紧,又是农商行第一个送来了"橄榄枝",以最快的速度发放了130万元贷款,为公司扩大规模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昌鑫公司只是重庆农商行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例子。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与服务小微企业的号召,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民生金融的战略部署,重庆农商行倾情扶持小微企业,力争做民生金融的示范银行。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制度保障是关键。在总行层面,该行成立了小企业业务部,指导、推动全行小微企业业务发展;在支行层面,设立小微企业贷款专营机构小企业贷款中心,专职营销、服务区域内的小微企业;在网点层面,设立小微企业业务信息窗口,负责辖区小微企业的业务咨询、信息传递。目前,重庆农商行1700多个营业网点,每一个网点都是小微企业的“服务站”;1.3万多名员工,每一名员工都是小微企业的“服务员”该行依托网点布局和人员优势,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市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网络。 为了提供个性化、贴心化的服务,该行为小微企业发展“量身打造”信贷产品,产品设计贯穿一个核心原则,即专属性:贴近市场需求,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量身定做特色化、个性化的信贷产品。同时,为了更好更快捷地服务小微企业,该行着力打造全新的授信流程将支行贷前审查前移,由支行小企业贷款中心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共同开展平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经支行审查签批后,直接报总行双签审批。值得关注的是,为了给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及时雨”,该行将微企贷款审批权下放支行,简化贷款环节,开通微企贷款“一表通”业务办贷流程,在一张表上就可以完成贷款申请、调查、审查、审批,最快1天就能贷到款,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0万元,期限最长为2年。 截至2012年3月末,重庆农商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49亿元,比年初增加14.5亿元,微型企业贷款余额近2亿元;开立微企结算账户4.3万多户,占全市微企总开户数的80%,居全市同业第一。 社会更和谐 热心投身公益事业 2011年,重庆农商行荣获重庆市慈善总会授予的“2011年度慈善捐赠贡献奖”、香港公益基金授予的“2011年度公益荣誉奖”、重庆晨报授予的“2011年度促就业、扶持微型企业贡献突出银行”,首登中华英才网“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榜”……这些奖项均彰显着重庆农商行作为一家将社会责任融入血液的本土银行在回馈社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2009年4月,重庆农商行在全国率先发行首款针对农民工的专用银行卡“江渝乡情卡”,并携手重庆市慈善总会,首期独家捐赠1000万元,发起设立“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乡情慈善基金”,专项补贴重庆籍农民工使用“江渝乡情卡”异地汇款的手续费,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助力打造长江流域生态屏障、保护中华母亲河,重庆农商行捐赠1000万元支持“绿化长江·重庆行动”活动,为绿化长江贡献了一份力量;向重庆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110万元,设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专项扶贫基金,为重庆留守儿童送去了一份关爱;向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等受灾地区捐款近900万元,为灾区人民送去了一片深情;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贫困户,落实市委办公厅要求,积极做好对口帮扶工作,捐建潼南县鱼溅村希望小学,并通过信贷资金支持贫困地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为他们送去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致富经”。 重庆农商行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饮水思源、反哺社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得到了诸多企业、社会团体、公众和媒体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