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创新生猪养殖东江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2024-09-20 03:16本站原创浏览:47次
三、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政策引导为大力推广生猪生态养殖模式,今年以来,涪陵区委、区政府不仅加强了政策引导,还从扶持措施上予以细化。今年6月,区政府出台了《关于2008年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通知》(涪府发〔2008〕75号)。文件规定“在生猪养殖上,除享受国家统一的政策扶持外,将能繁母猪补贴标准由去年的50元/头增加到100元/头,同时继续对规模养猪场建设治污设施达标的给予一次性补助。商品猪场达到以下规模,并按每存栏1头育肥猪配套种植0.5亩菜(果)园的标准建立蔬菜基地或果园的,治污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分别为:年存栏育肥猪300—1000头,每户补助1万元;1001—2000头,每户补助1.5万元;2001—3000头,每户补助2万元;3001—4000头,每户补助2.5万元;4001—5000头,每户补助3万元;5000头以上,每户补助3.5万元。种猪场达到以下规模,并按每存栏1头种猪配套种植1亩菜(果)园的标准建立蔬菜基地或果园的,治污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分别为:存栏能繁母猪100—200头,每户补助0.5万元;201—400头,每户补助1万元;401—600头,每户补助1.5万元;601—800头,每户补助2万元;801—1000头,每户补助2.5万元;1000头以上,每户补助3万元。”另外,对于符合生态农业园条件的养殖场所配套的菜(果)园,同时享受“流转土地集中成片新发展10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和业主,每亩补助50元,2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50元,10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新建果园集中连片面积分别在500亩以上的椪柑、杂柑果园、南方早熟梨果园、龙眼果园的,给予种果农户或业主每亩100元的种苗补助。”通过以上政策措施的引导,今年重庆市涪陵区新建种养结合的现代农业园53个。四、入股分红用地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进行生猪养殖是从生产关系层面进行创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园、发展“猪—沼—菜(果)”种养循环模式,则是从生产力层面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从2007年开始,区委、区政府就将桂楼公司“龙头企业+公司”的模式带动生猪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涪陵城乡统筹发展的五种模式之一来抓,不论是在区领导精力摆布、部门服务到位、相关政策扶持,都给予了重点倾斜。区上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桂楼公司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区上相关部门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区上通过项目扶持企业发展,对桂楼公司养殖场商品猪、种猪保险由区财政进行补贴,对圈舍建设、污染治理项目给予补助;金融单位在资金上给予支持,等等。从总体上看,入股分红用地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综合效益突出。1、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解决生猪规模养殖的高污染为重点,根据生猪养殖规模,配置相应面积的蔬菜园,把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养猪场废弃物的综合治理,生猪产业各环节资源得到良性循环利用并达到效益最大化。目前1个万头猪场的粪污经过干、湿分离后每天的排放量约为23吨。采用工业污染治理方法企业无法承担高额的运行成本。而采用“猪—沼—菜种养循环模式”,通过种植芋头和巨葱等高肥作物,平均每亩每天能消化有机肥(沼液)56㎏,一个400亩左右的蔬菜园即可有效消化1个万头猪场的废弃物。既节约了治污成本,又变废为宝。园区用上沼气,既净化了空气,又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及费用。对库区的环境保护尤为重要,为库区生猪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2、促进了生猪产业健康发展。“龙头企业+公司”的模式,将生猪产业由传统的单家独户生产变为企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从种源提供、防疫、投入品、饲养技术,到污染治理的整个生产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规模化猪场目前仍能清净无疫,就是有力的佐证),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安全性)以及环境保护都能得到保证,从而促进生猪产业品牌的创立和提升,实现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龙头企业+公司”的模式,使农民成为公司的股东,改变了过去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单纯买卖关系,公司成为龙头企业的优质安全原料车间,龙头企业的原料有了保证,其市场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真正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少了相互算计扯皮,多了共谋发展,形成良好的生产经营氛围,达到和谐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