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用生态资源 拓宽绿色致富路
眼下,正是春暖花开的好季节。漫步津郊农村,处处生机勃勃。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本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观光休闲等现代农业业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实施创建旅游特色村工程,不仅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力,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也使津郊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用好生态资源 做足绿色文章
五年来,本市各区县、各有关部门高标准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下大力量狠抓沿公路、沿铁路、沿河道、沿海岸造林绿化,狠抓环城区、环乡镇、环村庄植树造林,狠抓农田林网和林地建设。
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本市推出了《天津市文明生态村规划建设导则》,明确规定文明生态村的绿化指标为:人均公共绿地控制在4至6平方米之间;绿化覆盖率不应小于35%;村内宜林道路和沟渠、坑塘绿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村内至少有一个面积在500平方米的休闲公园。与此同时,本市还加快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保洁队伍建设,先后在武清区石各庄镇、西青区王稳庄镇和辛口镇进行试点。
截至2011年底,本市已建成文明生态村1023个,占全市村庄总数三分之一,有力改善和提升了农民居住环境水平。在蓟县的山区、五个远郊区县和滨海新区的成片林地、森林公园、干线公路两侧和中心城镇、村庄等重点地区,建成大片林地或林带,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生态景观。2012年,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北辰郊野公园示范段已开始全面绿化,计划栽植各类树木68万株、藤本植物11万株、水生及地被植物1321亩,届时将建成全市最大的自然生态公园。
设施农业成为全市农业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本市主要蔬菜品种自给率已由2000年的48%上升到90%多,不仅有效缓解了冬淡季本地蔬菜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许多蔬菜参与了全国的大流通,供给外埠城市。
在农村人均耕地只有1.5亩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大事,从2008年启动实施了4412工程,即用4年时间建设40万亩高标准的设施农业,发展12个具有相当规模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设施园区。为调动农民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的积极性,本市制定了鼓励和扶持政策。仅2011年,市财政就安排了4.5亿元,用于设施蔬菜日光温室项目建设。
在发展设施蔬菜产业过程中,本市致力于集中连片的规模化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津蓟高速(蓟县段)两侧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桑梓设施西瓜产业带、环湖万亩设施食用菌产业带、武清区北部七镇10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静海县西部林下经济产业带、宁河县蓟运河东部四镇设施蔬菜产业带等规模化设施蔬菜产业带,使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程度均有了很大提高。
到2011年底,本市用4年时间,累计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达45万亩。目前,天津设施农业累计总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一年四季蔬菜不间断生产,不仅提高了蔬菜产量,而且使蔬菜品种扩大到180多个。
津郊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发生新变化
1023个 建成文明生态村
90%以上 主要蔬菜品种自给率
60万亩 设施农业总面积
40万人 带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