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抢占先机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核心提示
在全省“八大经济区建设中”奋发有为,以开阔的视野,高点占位谋划,建设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江特色旅游带、沿江对俄开放带、区域中心城市。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发展优势的深入认识,以及对区域发展的探索,为佳木斯“两区两带一城”发展战略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勾画的美好蓝图中,到“十二五”末,佳木斯将成为一座市场体制机制比较完善、优势和特色比较突出、总体经济实力较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秀气、灵气、洋气和幸福指数较高的快乐型城市;成为我省东北部最佳的高端服务中心和引领区域发展的产业高地;成为我省东部及东北亚地区合作核心区和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成为宜居、宜业、宜投资的现代化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
<建设大粮仓再创辉煌
佳木斯市农委主任丁佳木谈现代农业试验核心区建设
沉浸在今年农业大丰收喜悦中的佳木斯市农委主任丁佳木,谈起农业发展的未来信心十足。这位“老农业”描绘农业发展美好蓝图:到2015年区域内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农业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翻一番,登上新台阶;重点依托县(市)区的工业园区及口岸载体,加快拉动工业立县进程,实现县域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加快农村各项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主要指标是:行政规划区粮食产量达到130亿千克(kg)以上,其中市属达到70亿千克(kg)以上,农垦达到60亿千克(kg)以上,用全国1/60、全省1/6的耕地生产全国1/40、全省1/4的粮食。可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10亿千克(kg)以上,占全省商品量的1/3,全国的1/9,把佳木斯建成成为全国最好、世界先进的现代农业展示区,国内现代农业综合试验核心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区,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7810元,年均增长8%。
在谈到农田水利建设时,他挥舞着有力的大手道出了心里话。通过开发地表水资源,保护和适当利用地下水资源,统筹利用过境水资源,适度实施跨流域和区域引调水工程,到2015年水利化水平由目前平均19%提高到42%。农机总动力达到260万千瓦,新增大中型拖拉机3700台,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新建农机作业合作社95个。区域内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基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0万亩,占总面积和带动农户数达70%以上,拉动基地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带动城乡人口就业达3万人。实现牧业产值8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年均递增100元,达到1790元以上,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0%。
明年,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急速下降的态势得到较好地控制,50%耕地用上配方肥,亩施有机物肥料达到1.5吨,逐步恢复该市行政区耕地土壤肥力。耕地抗灾能力提高到80%,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达到90%。使大豆、玉米、水稻、小麦大面积亩产分别达到150千克(kg)、600千克(kg)、600千克(kg)、350千克(kg),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农业标准化率达到80%。县域经济工业增加值实现335亿元,利税23.45亿元,财政收入实现30亿元。70%的行政村达到新农村建设初步标准。到2015年,市属规模经营面积要达到1275万亩,占市属耕地面积75%;市属土地流转面积到2015年要达到700万亩,占市属耕地面积41%,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全市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到904个,带动农户16万户。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户不出村(队)就能得到专业化生产配套的技术培训、生产指导、生产生活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产业协会、信贷保险、政策法规、经营管理、机械维修保养、生产工具租借等服务。
[page_break]
打造对俄合作“桥头堡”
佳木斯市商务局局长宫秀丽谈沿江开放带建设
“打造沿江开放带就是逐步把佳木斯市打造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对俄合作的投资热点、物流中心、加工走廊,成为引领全国乃至东北亚区域对俄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佳木斯市商务局局长宫秀丽说。
成为对俄商贸的枢纽站,对俄合作的桥头堡,佳木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宫秀丽说:“当前,中俄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佳木斯近年来紧抓契机,强势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贸易额大幅攀升,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打造沿江开放带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对俄贸易发展意义重大。宫秀丽说:“打造沿江开放带从长远看能充分发挥我市对俄及东北亚开放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沿江开放带建设,既关系到佳木斯市的自身发展,也关系到我省乃至全国对俄开放的整体布局。建设佳木斯沿江开放带,有利于探索提升沿边开放的新途径、新办法;有利于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佳木斯市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