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回山创业遭到质疑之后
2009年9月的一天,网店上有顾客想要买竹荪,但是竹荪已经快过季了,赵海伶的手里也没有了现货,她就跑到集市上碰碰运气。
这家市场就是当时赵海伶去找竹荪的市场,也是镇上唯一的集市。赵海伶在集市上找了一大圈儿,发现只有这个叫王文德的人店里有竹荪。
赵海伶:我们这边的货很零散,36个乡镇可能每个乡镇都有,但是如果说靠我们挨家挨户去跑的话,那不知道货要跑多久,就是我们在整合货源的过程里面,这个人一定是要足够强大的。比如说,他对农户的认识和接触的货源,还有对货的协调的一个能力,必须要有十多年的一个经验。
王文德正是这样的人。赵海伶了解后发现,靠着十几年的信誉,王文德可以很容易地说服农户扩大种养规模,保证货源的持续供应。但王文德只是在集市的店里卖土特产干货,没有做大的意识。
赵海伶感到,如果能与王文德建立合作关系,货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赵海伶非常兴奋。她给王文德讲了自己在网上卖货的情况,王文德却听得一脸茫然,也提不起兴趣。
赵海伶:我说我是通过网络来卖货的,我说可能最开始那个订单不是很多,但是如果说慢慢做好了的话,可能有一些东西你是想象不到的。其实在我最开始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也没底。
土特产经营商王文德:不晓得她是做什么的,小孩嘛,她的一个激情,是不是当时一种心情,图新鲜,图热闹那种。
“上赶子不是买卖”。怎么说服王文德同自己合作呢?
赵海伶并没有马上说出跟王文德合作的计划,而是尽可能地在王文德那里拿货,增加接触的机会。慢慢地,王文德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开始欣赏起这个做事认真又能吃苦的小姑娘。 赵海伶:我记得,我当时每一天我会花四五个小时去选,不管是木耳还是菌子之类的。
土特产经营商王文德:零下30摄氏度以下,真正地守在外面,弄上几个小时选木耳。
赵海伶:他也知道的,他做土特产做了几十年,他都没有看过像我这么努力的,这么有耐心的,可以蹲在那边一句话不说,可以待四五个小时,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慢慢地,他的信心是根据我的一些销售而变得越来越有憧憬了。
土特产经营商王文德:通过和她合作,我们的销量和自身利润肯定有所提高,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对于赵海伶开网店卖土特产的生意,王文德开始的时候还是将信将疑,但赵海伶却不断地从他店里进货,而且量越来越大,王文德有了和她长期合作的念头。
2012年6月17日,记者采访时,赵海伶和王文德恰巧到山里收购村民刚采摘的竹荪,记者也跟着一探究竟,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了这个村子。
村民马术强:一般都卖给刚才来的王老板。
记者:有别人吗,零散过来买的?
村民马术强:一般的生意人,我们都不相信,我们只相信他。
帮赵海伶上山收货,王文德扩大了自己的销量。不是特殊情况,赵海伶也不用每次都像这样亲自上山收货了。
赵海伶:王叔就是我一个大采购,他帮着我去青川找最好的山货。
记者有些好奇,同样是来自青川大山里的土特产,为什么赵海伶能比别人卖得好呢?
记者发现,赵海伶有个习惯,她总是把每天的事情用相机拍下来,放到自己的店铺上,或者写成博客,发微博。
这种无意间的举动,却给赵海伶带来了很大的收获。这是赵海伶的网店,可以看到很多以往收山货时候的照片。
赵海伶:我当时看博客写了没多久,点击率都过三十多万了,我说还有这么多人在看。其实对这个东西也没有特别敏感,我要通过这个东西去营销,去怎么样,去怎么样,反正就是每天坚持去写。
三十万的点击量,就意味着有近三十万人看到了赵海伶收山货的经过以及她的创业经历。博客、微博,都为赵海伶的网店做了免费广告。
2010年,赵海伶的网店年销售额已经有三百万元,但她并不满足,她酝酿着更大的财富计划,也就是这个计划,让赵海伶的销售额在2011年突破了六百万元。这是一个什么计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