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退茶还林保生态 产茶第一县安溪的生态之
安溪是全国第一产茶大县,名茶铁观音给安溪人带来滚滚财源,安溪由此从全国贫困县成为全国百强县。
然而,茶树种多了,可能导致滥垦山林,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衡,对茶产业长远发展形成制约。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安溪县把发展铁观音支柱产业和生态保护统一起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环境变好了,茶品质提高了,茶叶价格上去了退茶还林的安溪,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退茶还林
泉州的母亲河晋江,是我省第三大河流,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安溪位于晋江上游,在保护母亲河上肩负着更多、更重的责任。曾几何时,由于茶树种植过度,晋江源头水土流失,污染变严重了。
晋江源头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德政之举。安溪要建立晋江源生态保护区,通过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立体种茶、整治石材业等有力措施,保持母亲河底清、面洁、坡绿、岸净。安溪县委书记朱团能说。
前不久,记者来到安溪采访。在感德镇五甲村茶农苏志气的茶园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砍掉茶树、整地挖穴。苏志气说:一部分茶树砍掉后,将种上2000余株名贵的绿化树种。 这是安溪县实施退茶还林的一个镜头。
感德镇党委书记陈钦洲说:砍掉茶树,套种名贵树种,是为了变茶园为茶叶公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据介绍,今年感德镇将新增带状退茶还林200亩,涉及3000亩茶园。
有关生态专家告诉记者,安溪开垦茶园面积在60万亩较为适宜,超过这个面积,就会造成水土流失。退茶还林是对生态茶园的提升,山顶全部造林,山腰建设林带网络系统,山脚道路、田边、水边植树绿化,能帮助推进茶园由单一模式向原生态模式转变。
2009年,安溪县提出,在全县范围内每年实施100座茶山退茶还林。到目前,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退茶还林2000多亩,建设生态茶园24.5万亩。
立体种植
走进玉溪生态茶园,记者看见这里茶与林交织。
茶园负责人谢清溪说,这种立体复式生态茶园模式既省本钱,又可控制病虫害。
谢清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立体茶园种植的茶叶质量更佳,价格平均每0.5公斤可提高30元,可节约化肥成本30%,降低用药成本40%。
在湖上乡内洋水库生态茶叶庄园,记者看到,600亩的生态茶园内,建有养猪场、鸡鸭养殖场、养鱼场、沼气池等,还套种了果树。
如今,立体茶园在安溪已成为流行趋势。立体复式生态茶园模式,是指在茶园内实施立体复合栽培,人为创造多物种生态环境,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安溪县茶科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根据茶树喜温、喜潮湿、耐阴的生物学特性,建立树、茶、草立体式生态结构茶园。在园内实施立体种植,可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茶树的环境适应能力,既防止水土流失、固氮,还吸引益虫,减少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品质。
实施退茶还林,使茶叶质量更佳、价格更高尝到甜头的茶农,从要我退茶转变为我要退茶。如今,在实施退茶还林的茶山上,到处绿意盎然。
人工造林
记者在湖头镇竹山村看到,村民在山上挥锄挖坑,扶苗培土,一派植树造林的繁忙景象。
村民林进民说:村里今年计划造林300亩。通过加大造林力度,村子环境将更宜人,村民赖以为生的铁观音茶产业,一定会永续发展。
安溪县林业局局长余木水说,今年,安溪县要对沿路、沿溪、环城(镇)和水源地等重点生态区位进行造林,并对2.3万亩宜林荒山、近万亩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更新造林,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据安溪县县长高向荣介绍,为加强晋江源生态的保护,该县去年造林94330亩。今年,将继续推进四绿工程,斥资2000多万元,植树200万株,造林7.18万亩。我们要不懈地植绿、复绿,把绿色还给自然,让生态造福晋江儿女。高向荣说。
朱团能说,通过山顶戴绿、山腰披绿、山脚绕绿,安溪的森林覆盖率已达65.7%,这是安溪最大的财富、优势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