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养猪村的“零排放”梦想

2024-09-28网络转载浏览:5974次

养猪,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当卖出一条条肥猪,鼓起农民的钱包时,群众也感受到传统规模养殖带来的苦恼:臭气熏天、蚊蝇丛生,环境污染……

有没有一个生猪发展与环境保护两全的办法?仁寿县大化镇龙门村似乎找到了答案。

省力省心,养猪不污染环境

龙门村,一个远近知名的生猪养殖村,全村900多户人,规模养殖的就有200多户。

近日记者走进龙门村。村里没有其它生猪规模养殖村特有的气味,到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田园风光中,一幢幢白墙蓝顶的新建猪舍格外引人注目。

3组村民罗建英正与丈夫在自家的猪舍里喂猪。她家的圈舍被木屑、糠壳等垫得1米多高,上半部四面通风,还装有电风扇。猪儿就在1米多高的垫料上吃喝拉撒。人站在圈外,也闻不到什么臭味。

“这是今年我村新搞的生物发酵床饲养新技术。新圈舍是5月建的,7月关了15头猪,到10月3号,猪已长到200多斤,我把猪卖了,又赶上猪价涨了,卖成6块8一斤,还有得赚。”罗建英说,这种饲养方法是县科技局与镇上今年在该村推广的,用秸秆渣、木屑与糠壳将微生物菌种拌在一起,垫在猪圈里,让微生物吃掉猪排泄的粪便。“用这种方法养猪,你用不着每天两次的打扫冲圈,非常省力又节水。”罗建英说,“微生物本身就清洁了猪圈环境,猪一般不会生病。新办法养的猪,同样的时间要多长30斤。”

增收增效,让群众掌握新技术

仁寿县科技局引进消化了北京一家公司的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并在部分乡镇试点成功后,今年初,决定在生猪养殖大村龙门村进行规模推广。龙门村的群众对这种饲养方式半信半疑。

“我们先是在县电视台进行宣传,同时举办培训班,并组织村里的养殖大户到试点的乡镇去参观,以事实来对这一养殖方式进行解释。那些开始持怀疑态度的群众经过实地了解,终于打消了疑虑。”县科技局长杨运良告诉记者。

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早在三四年前就进入了四川,但因四川潮湿高热气候,使这项技术推广起来有困难。仁寿县在引进此项技术时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成功地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难题。

“县上在该村统一规划,用项目资金扶持该建该村建起了生物发酵床养殖圈舍,群众自己也出一部分,”杨运良说,目前村里已有80户建好圈舍,其中74户已关上了猪,存栏3000多头。

据杨运良测算,这种养殖方式不仅省工省水,提高了猪肉质量,还可直接帮助农民每头猪增加效益180-200元。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养殖业对农村环境带来的污染难题。

杨运良认为,技术推广最重要的是责任心。他们派出的技术人员驻在村上,群众有问题马上到场解决。他自己也是三天两头在这个村转。“只要责任心到位,技术就能到位,群众也才能真正掌握新的东西。”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