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女生下乡养虫致富 物理系男生成泥鳅大王
2024-09-20网络转载浏览:7671次
郭小川 如皋市大学生村干部陈新红(右)给大麦虫喂食时的情景。 佘飞 小川 摄 戴峰在鱼塘里检查即将上市的金鱼的生长情况。 郭小川 摄 几十万条黄褐色的软体小虫在培养箱内蠕动爬行,这种看了就让人有点怕的大麦虫,却在美女大学生村官陈新红的手中十分乖巧。从2008年开始,陈新红放弃城市里的工作,在如皋乡下养起了大麦虫,去年就卖出了100多万元。记者在如皋采访时获悉,和陈新红一样,如皋一些大学生利用“村官”舞台,养金鱼、养泥鳅、养鸡鸭……不仅获得了远比城市工作收入高的回报,还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 她放弃城市工作,回农村养虫子 毕业于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的陈新红是位秀气的姑娘,但记者采访她时,她正围着围裙在大麦虫饲养间内为虫子添加麸皮等饲料。她的一双原本白皙柔弱的双手,也开始变得粗糙。 陈新红说,毕业后,她曾在苏州、南通等城市的广告公司工作,2008年招大学生村官时,她决定离开城市,回到农村。当年,她成了如皋市林梓镇合兴村的一名村官。“当时就打算既然当了村官,就决定干下去,不离开,做点事情。”小陈说。 打算做事的小陈看到网上有人收购大麦虫,这是一种近几年才被中国引进的虫子,既能做饵料,又是人们的盘中美味。看准机遇,小陈从外地一下子进了20公斤种虫饲养。在她的精心喂养下,大麦虫从肉眼几乎看不见,到长成每条五六厘米,可费了她不少心血。“大麦虫对环境要求很高,温度最低不能低于18℃,而30℃以上就会被热死;室内湿度也要严格控制;还要防止苍蝇、老鼠、蚂蚁等进入室内。”陈新红说,虫子吃的食物为麸皮和冬瓜,量不能多,也不能少。 经过3个月的精心照料,陈新红养的第一批50公斤成虫上市了,因为国内养殖大麦虫的不多,很快就成了抢手货,价格自然不菲。现在,她的大麦虫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通过上网叫卖,销往广东、四川、山西等地。两年“农民”的历练,小陈放弃了曾经向往在大城市安家的想法,“现在工作和事业都很稳定,我打算在这里继续干下去。”她说。 他赶着滑溜溜的泥鳅闯市场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农村的舞台上,这些大学生不仅甘愿俯下身段找准自己的岗位,而且干得各有各的精彩。戴峰,这名2008年才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物理系的大学生,也同样干起了养殖,成了远近闻名的“泥鳅大王”。 2008年毕业当年,小戴就来到如皋市东陈镇徐湾社区担任党支部副书记,这里相对落后,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经过一番上网搜索和思考,小戴决定养泥鳅,并拜中国泥鳅协会会长乔宗礼为师。2008年11月份,小戴带回了第一批泥鳅苗,挽起衣袖、换上长靴,他开始自己摸索着养殖泥鳅。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终于泥鳅渐渐长大,年底上市第一批泥鳅,销售收入达10万元。经过短短两年的养殖,他在当地办起了第一个大学生特种水产养殖创业园,面积达30亩。如今,一条条滑溜溜的泥鳅,经过戴峰之手,“滑”向市场,也为他赚来了大把大把的钞票。 小戴在养殖上的专长让组织上“相中”了他,如今,他已成为东陈镇双群社区的党总支书记,而这个社区是远近闻名的金鱼养殖基地,其中北京市场上的蝶尾鱼,有95%都来自于这里,甚至还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市场。现在,他带领大家建起了温室养殖大棚,让这些金贵的观赏鱼一年四季都能上市销售。“下面的目标,就是开自己的网店,通过淘宝网卖鱼。争取使这里成为中国观赏鱼第一村。”说起养鱼,戴峰踌躇满志。 “最大的成就是带领大家赚钱” 脸庞黝黑、双手粗糙、脚蹬皮靴的戴峰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成熟得多,虽然没有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便利,但身为本科生的戴峰却乐在其中,也很有成就感。 戴峰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成就,还不是自己赚了多少钱,而是让许多群众找到了致富门路,带领大家赚钱。在自己当村党总支副书记的徐湾村,自己养泥鳅成功后,带领其他村民利用自己门前的池塘,也养起了泥鳅,并成立了如皋第一家泥鳅养殖合作社,还向村民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服务。一大批村民也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成为收购员、饲养员。如今,这里的泥鳅还远销到上海、苏州等地。戴峰说,通过养泥鳅,直接和间接解决了200户村民的收入问题。 而养大麦虫的美女大学生陈新红,也同样带领起了几十户群众养殖大麦虫,并成立了合作社,陈新红担任董事长。记者看到,小陈所在的合兴村,很多家都利用自家闲弃的场所,搞起了大麦虫的养殖。该村十组的徐建军原来靠打工勉强维持全家的生活,去年开始养大麦虫,一年的收入就有2万多元。不仅自己找到岗位,还带领百姓致富的陈新红,赢得了群众信任,前不久,在村党支部换届中,她全票当选村党总支副书记。 通讯员 佘飞 本报记者 郭小川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