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被招商引发的财富传奇

2024-10-30网络转载浏览:6593次

2011年5月23号,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的枇杷终于大规模上市了。

这是仁寿县的贸易一条街,这条街一直是仁寿枇杷集中交易的地方,每年5月,这里车来人往,甚为热闹。

这一天,董道清也赶到了这条街上,他要看看今年枇杷上市的价格。

董道清:他们说去年是一块五,今年一块六。

王玉彬:你要看我们收购,我们收购都要一块五以上,一块五到一块五以上。你要一年前的价格收,干我都不待干。起码我要收四五吨,一斤要一角钱以上利润我才行啊。

在街上转了一圈后,董道清心里有底了。从第二天开始,他要进入今年的枇杷收购期了。在枇杷短短20天左右的收购期中,他至少要收购400万公斤枇杷。

由于气候原因,仁寿县的枇杷今年比往年迟上市了半个月,董道清对于今年枇杷的口味有些担心,他不停地品尝着枇杷的口感。 董道清:这个果子小,小的话它的口味更好,酸味不是那么大。

仁寿县的枇杷是董道清财富的保证,他把当地的枇杷加工成饮料,现在,他不仅是仁寿县的创业典型,更是眉山市招商引资的成功企业。可是董道清说到自己的这段经历时,却说出了一句让记者意外的话。

董道清:肯定后悔吧,后悔肯定后悔,也挺难受。后悔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好好地把企业做好,一脚一步地走稳,走好,这种感觉。

不仅是董道清后悔,他的妻子更是坚决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她说如果再提到董道清当年的经历,她整个人就会崩溃。

甚至去招商的县里领导也说出了这样的话。

刘雪君:有这样的经济损失,现在看起来他有遗憾。

李明元:我们当时的时候也觉得挺可惜。

做着一个看似很成功的企业,但董道清后悔,当地领导惋惜,妻子再提到从前就会崩溃,这一切到底都是因为什么呢?提到董道清的这些经历,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谜。他身上到底有哪些不堪回首的经历呢?

董道清,仁寿人,大学时学的医药专业,毕业后和几个伙伴一起在成都创办了医药公司,十多年在医药行业的打拼,他赚下了千万资产。

董道清:当时医药公司也很好,都非常好。

吴宇:当时如日中天哪。

李明元:原来在成都,他做医药产业做得不错。

吴宇:当时发展得很好嘛,他在这儿又是个特大的大股东。

2006年,医药公司准备上市,董道清占有公司30%的股份,所有人都对公司上市充满了期待。然而,就在2006年春节刚过的一天,董道清接到了家乡领导打来的一个电话,家乡领导想让他依托仁寿的枇杷做点事情。

董道清:当时就是说,回家乡吧,做什么项目,回家乡来做,做点事情。

对于家乡的枇杷,董道清是知道的。仁寿县的文宫镇被誉为“中国枇杷之乡”,上世纪80年代调整农业结构,全县都种上了枇杷,每年种植量有20万亩之多,5月是枇杷集中上市的季节。

在医药公司时,董道清跟枇杷多多少少打过点交道,他知道枇杷有药用价值,但市场上拿枇杷做药已经很平常,自己回县里又能做什么呢?他婉言拒绝了家乡领导的好意。

而当时的眉山,各地都在招商引资,仁寿县的领导雄心勃勃,根本就没有计划放弃董道清。在此后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动用了所有和董道清有关的领导、亲戚,纷纷来找董道清。

刘雪君:效益是第二位的,主要是要回报社会,回报父老乡亲,在家乡自己做出一点成绩来。 董道清:私交很好,当时他建议我回家乡。

李明元:我们就觉得他有这种能力,因此就多次去同他联系,然后把他招商回来。

董道清:肯定是有点烦,当时心里不爽。

来自老家县里的不同的人找他,大家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让他回乡去开发枇杷产业。为此,县里给出了优惠的条件。

李明元:县里面第一个是帮他叫做贴息,在科研上贷了一些款。

家乡的领导甚至为他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p#分页标题#e#

刘雪君:自己奋斗,自己创一个经济实体,自己在仁寿老家做出一个比较大的成就。

董道清开始有一点动心了,尽管医药公司生意也很好,但如果能够做一个自己的实体企业,对他来说,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一个梦想。

在连续被找了三个月以后,董道清第一次松口说回仁寿去看一看。

2006年5月,仁寿枇杷上市的季节,董道清对家乡的枇杷第一次有了一份苦涩的感觉。

董道清:五六十岁的老大爷、老伯伯那些卖不脱,那种景象是非常难受啊,看到那种场面,另外就是太阳也大,那个汗水在两边流,又没吃饭,那种镜头我看到了确实是非常心酸的。

枇杷保存期很短,成熟期又集中,品相好的枇杷还能卖个好价钱,而那些长得小一些、丑一些、品相不太好的枇杷,果农们就犯难了。

村书记张永成:几乎就是小果,就是这种小果,随便了就烂了。

村民:烂到地里边,就拿来喂猪呀,喂鸡,喂兔。

王玉彬:那个品质好的要好卖些,品质差的根本就卖不出去。

尽管家乡领导想尽了各种招数,枇杷节连续开了几年,但收效甚微,也始终只能靠销售鲜枇杷。家乡领导想让董道清帮忙解决的正是卖果难的问题。

仁寿文林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县长李明元:最主要的是我们全县有20万亩的枇杷种植面积,当时的时候,老百姓卖果比较困难,特别是中下果非常困难。

董道清突然想到,其实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枇杷卖果难的问题。

董道清:当时我想到卖不掉的枇杷那么多,能不能做成饮料,我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想法。

在他看来,如果拿枇杷来做成饮料,依托仁寿县,原料不愁,价格也不高,多年从事医药行业,他觉得工艺也不会太难,就欣然同意了。

从成都到仁寿的这条路,他曾经走过很多遍,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一次回乡之行,竟让他从此被逼上了一条人生的独木桥,为此,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在即将上市的医药公司的全部股份。他到底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从家乡考察回来之后,董道清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眼看着医药公司就要上市了,他却要卖原始股份,朋友们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于强:当时不太想得通他为什么要这么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吴宇:当时就觉得,他要是发展个新兴的产业的话,前途未卜。

董道清:我记得最深的一句是,你不要太冲动了,不要一腔热血洒在家乡去,否则是一去不复返。

而此时的董道清,心里在酝酿一个他自认为是完美的计划。仁寿县每年品相不好的枇杷能占到整个产量的15%,卖鲜果是个问题,但却是加工饮料的好选择,而当时的市面上还没有枇杷饮料,如果把它加工出来,不仅自己有一个经济实体,也不愧对家乡领导的期待,还可以为家乡父老做点事情,一个看似一举三得的计划,他以为只要卖掉所持的部分股票,就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

回到成都后,他很快就做了决定,回家乡仁寿县投资办饮料厂。决定一做出来,周围所有人都反对。董道清却觉得,这里面是有巨大商机的。

董道清:当时仁寿招商引资也搞得轰轰烈烈的,我也就应了这方面的号召回来。

说干就干,董道清和地方政府都对即将要建的工厂信心满满。他瞒着妻子,卖掉了20%股份,拿着三千万回到家乡仁寿县,在家乡领导的支持下,他加快建设速度,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就建起了厂房,从德国进口了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很快调试完毕,就等着来年枇杷成熟的时候大干一场。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料。

2007年的春天,那是董道清被招商回乡的第二个年头,眉山的枇杷熟了,董道清一下子收购了上千吨的枇杷。

他本以为,从这一天开始,迎接自己的将是一个新的事业,却没有想到,一个恶梦才刚刚开始了。四年时间,他赔光了所有的积蓄,甚至负债千万,他的举动让所有人都为他惋惜。#p#分页标题#e#

2007年春节过后,董道清开始生产枇杷饮料。 一筐筐新鲜的枇杷从生产线拉进去,在生产线的另一端,出来的却是一桶桶的黑水,这打碎了董道清自认为完美的计划。为什么新鲜的枇杷进去就变成了黑水呢?董道清百思不得其解。

记者采访的时候,董道清特意为记者做了一个实验。

董道清:剥出来的颜色是很新鲜的,很快,榨成原浆过后,几分钟过后它就氧化了。

枇杷汁榨出去来之后就开始慢慢氧化,三分钟过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沉淀。

董道清:你看这个颜色,只用三分钟至五分钟的时间它就氧化了。你看刚才我们的鲜果是这个样子的,对比一下,它就不一样了。所以说这个难题,在我们全国很多企业,它是无法做出这个常温保鲜的技术的。

就是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董道清很长的时间,为此他差点儿阴沟里翻船。这些瓶子全是他做实验留下的,每一个瓶子,放置的时间都不一样,采用的工艺也不尽相同,他几乎试遍了所有可以想到的办法。 枇杷是一种保鲜很困难的水果,由于营养成分丰富,加之皮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常温保鲜是一个久攻不克的难题。技术难关迟迟不破,而上马的设备不能闲置,本想先生产技术成熟的杞参饮品,做一下过渡,谁知市场反应平淡。带回的3000万已经用完了,项目却仍得继续。2007年,董道清决定,卖掉医药公司最后10%的股份。

吴宇:其他股东都要挽留下来,他说他已经决定了。

董道清:不断地需要资金,不断需要大量的资金去投入,一点点钱是不行的,所以说不卖掉怎么行。

他彻底脱离了注定会带给他丰厚回报的医药公司,将所有的宝都押在了没有什么把握的枇杷饮料身上。

他又开始了不断的尝试。然而,枇杷饮料的难题该如何解决,董道清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但他还是不露声色。尽管他不曾拖欠员工们的工资,但大家已经看不下去了,纷纷选择了离开。

冷曜君:毕竟这些东西我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然后倒了,倒了做,做了倒,反复几次,你说一次两次还行是吧,一年到头天天这样,肯定心里边感觉不舒服。

试验还要做,工厂开一天就是损失一天,但董道清仍然偏执地在坚持着。此时,资金缺口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卖掉三处房产仍然无济于事,他开始四处借钱。

董道清:有时候借钱的时候,走到别人的面前去,朋友坐着喝茶的时候,说到今天我是借钱,走了过后我都不好开口,结果喝了一顿茶就走了,这种情况下很多很多的。

再没面子,钱还是要借,果农们等着要枇杷钱,工人们等着发工资,前前后后加起来,他一共借了一千多万。

工厂副厂长冷曜君:那时候是最困难的时候,公司里面很困难,负债经营,然后产品也不成熟,发出去的货又退回来,我们自己生产的东西亲眼看到又倒掉了,反正感觉很绝望。

谁也不曾料到,这样的状况竟又持续了两年,家乡领导都觉得没有希望了。

刘雪君:当时大家都觉得情况比较严峻,但是呢,再严峻的问题,像董总经常说的,开弓就没有回头箭。

李明元:我们当时也觉得挺可惜的,但是对他的一腔热血来报效家乡,我们还是非常激动,也非常感染我们的。

2010年,是董道清回乡投资的第四年。5月,眉山已经能够感受到夏天的气息了,董道清却觉得他的冬天要来了。就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他接到了一个电话,这个电话让他感觉到了命运的捉弄。就因为这个电话,妻子和他吵了整整一个月。

董道清:都骂我,全家都骂我。

打电话的正是原来医药公司一起创业的伙伴,医药公司在2010年顺利上市,大家在庆祝的酒宴上想起了他。

吴宇:如果他不走的话,那么这几个亿,其中这几个亿是他的。

董道清:那种心情无法再讲了,讲起来挺心酸的。

当记者提出要采访一下董道清在医药公司那些一起创业的伙伴时,却得知他们集体在国外度假。如果当初没有卖掉股份回乡投资,此时的董道清也在度假之列。 医药公司上市那个夹杂着复杂情感的喜讯,意味着董道清真真切切地损失掉了三个亿。曾经是唾手可得的财富,眼前是屡试屡败的实验。#p#分页标题#e#

然而就在他即将崩溃的时候,转机在四年后姗姗来迟。他灵光一现,居然靠着一个极其简单的物理工艺,解决了困扰他很久的一个难题,这一次,他预感到,要成了。

董道清:我们的原浆出来,第一不变色,在我们的工艺流程一直保持这个颜色不变的时候,我就感受到这个产品可能已经成功了。

董道清确信,这回是真的没有问题了。那一天晚上,他带着十多个人的科研队伍去吃了一顿火锅,那是他回乡投资后第一次有心情请大家吃饭,他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情景。

董道清:我也喝醉了,很高兴,至少辛苦了那么多年,已经应该说是值得。

技术难题攻克了,但他不曾想到,前面的路依然不明朗。饮料行业竞争激烈,让经销商接受自己的产品,根本就没有董道清想得那样简单。

这条路,从文宫通向成都,董道清每天开着车载着货,经常是希望而去,失望而归。由于他的不善言辞,更是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他尴尬的事情。

董道清:我本来去说服别人,让别人把我说得没有语言了,这个是很多很多,一种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感受,很着急,这种情况。

在哑口无言的时候,他只能在客户面前一罐又一罐地喝自己带去的枇杷饮料。无奈之下,董道清先不收货款,让经销商们试着卖一卖。他的真诚打动了大家,逐渐开始有人愿意代理他的产品,市场逐步打开,很多地方开始传来了好消息。2010年,销售额就超过了一个亿。

2011年,眉山的枇杷再次成熟以前,他迎来了自己新的合作伙伴——李志高和蔡俊华。二人从深圳回乡投资,他们共同合作,从这个5月开始,他们谋划着公司下一步更大的发展。

编导:韩阿娟

摄像:高元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