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淤泥里捡来的财富

2024-09-30 12:07本站原创浏览:8465次

江苏省大丰市紧靠黄海,海边滩涂地盛产一种叫“沙蚕”的高级鱼饵。像这样20亩的滩涂地,每到夏天钓鱼旺季,会有五六百个农户同时挖沙蚕。冬天虽说是收购淡季,每天也有二三百人采挖。挖出的沙蚕经过农户简单清洗,交给收购商最后把关。

收购商 周兴田:“把绿的、断的,都捡掉。这个就没用了,绿了,受伤了就没用了。它没血了就死掉了。”

记者:“这个挑一下,然后就可以过秤了。”

农户 韩洛芬:“对对对。”

收购商 周兴田:“他们一天的钱就搞到手了。他们按斤两算的,六块钱一斤。”

农户 韩洛芬:“这个太低了,低的不能行。这是淡季。”

记者:“好的时候一天多少钱啊。”

农户 韩洛芬:“一天十五块钱一斤。”

农户陈春阳:“一天能赚百十块钱,一二百块钱吧。”

记者:“一天能赚一二百块钱?纯赚啊?”

农户陈春阳:“yes.”

记者:“yes是么?一年呢?”

农户陈春阳:“万把块钱,两万块钱吧。”

农户得意地用外语回答记者,他更得意的是,手里的沙蚕再过一天就会躺在外国的货架上。大丰沙蚕出口日韩欧美,挖得最快的农户一年能赚十万元。这一天,江苏迎来入冬的第一场寒流,狂风中我们的拍摄设备都摇晃起来,可农户全都顾不上冷,拼命地多挖多赚。

然而,农户才挖了不到两小时,记者却发现了这样的一幕。

农户:“上来。”

农户:“赶紧上来。”

农户:“周长娥,你拼命啊,又不赚钱。走啦。”

寒风刺骨,农户却不是为了躲冷才收工。因为滩涂的另一边,组织农户采挖的收购商正着急上火地催促农户赶紧回来。

收购商陈亚东:“上来呀,干够了没有。收购结束了。快快快。”

一边是收购商不让农户继续采挖,另一边,农户却像脚钉在了地里一样,多挖一条是一条。到底这小小沙蚕隐藏了什么价值,让收购商和农户有这样的矛盾,却又干的这么热火朝天呢。

沙蚕生活在海泥里,模样像蚯蚓,却比蚯蚓多了两排小脚,因此又叫“海蜈蚣”。虽然样子吓人,它却被钓鱼爱好者称为“万能鱼饵”,尤其适合深海钓鱼,仅日本每年的需求量就达3000吨。沙蚕有40多个品种,江苏大丰出产的叫双齿尾沙蚕,因为产量大,价格比其他沙蚕便宜,即使如此,每吨卖价也高达10万元人民币。

2005年起,沙蚕的主产地东南亚开挖过度,产量降低,大丰沙蚕需求量从几百吨变成上千吨。当地人承包滩涂,灌海水撒饲料,促进沙蚕的生长。这样一来,大丰的十万亩滩涂不仅沙蚕多了起来,更多出一群操着外地口音的淘沙人。

农户:“一天多的会挖几十斤吧。”

记者:“几十斤。你是当地人吗?”

农户:“不是的。”

记者:“从哪过来的?”

农户:“连云港的。”

记者:“也是连云港过来的?”

农户 陈春阳:“Yes.”

记者:“一定要用英语回答吗。”

农户陈春阳:“是啊。”

2006年入夏,挖沙蚕进入黄金季节,超过3000人的采挖大军从北边的连云港,甚至安徽、河南等外省来到江苏大丰。人多了,采挖的效率提高了,可收沙蚕收了十年的张文龙发现,这些外地人带来的不是效益,而是问题。

7月的一天,张文龙给欧洲客户发了3吨沙蚕,但发货后第五天,张文龙接到了客户打来的电话,他的心凉了半截。

张文龙:“他说你的货不行,这个货规格不行。规格不行他就拒收。”

记者:“拒收是把货发回来了?”

张文龙:“不发回来,不发回来,发回来更不划算了。”

记者:“不发回来。”

张文龙:“那个货就等于就算了。钱也就算了。”

规格不够,因为张文龙的沙蚕出现了大量的死亡。作鱼饵的沙蚕,必须是鲜活的,这是沙蚕出口最基本的要求。沙蚕在10摄氏度气温只能活8到10天,必须尽快发货。

因为农户多产量大,张文龙一上午就把货收齐,用最快速度发到了欧洲。明明每一步都抢到先机,为什么成活率反而出了问题。这时,刚从连云港来挖沙蚕的陈春阳引起了张文龙的注意。而张文龙最注意的,是陈春阳弯腰拾起沙蚕的这个小动作。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