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农民以虫为本掘金致富
2024-09-18 11:03本站原创浏览:8567次
8月18日傍晚,深州市大冯营乡傅家庄村民傅有信在自家的玉米地中,仔细地翻看着玉米叶片和茎心,查看赤眼蜂的孵化情况。提起“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他激动地说:“这个技术既花钱少,又省工,效果还好。每亩地比喷药节支20多元,产量增产一倍左右,空闲时间还能外出打打工,真是一举多得!”像傅有信一样,深州农民以虫治虫、以虫养殖、以虫致富,正在兴起“以虫为本”的掘金热。 深州市是农业大市,粮食、林果、蔬菜、花生等生物质资源丰富。其中粮食面积60万亩,果品面积40万亩,花生、棉花、速生林面积各10万亩。近年来,该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培育新农民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的新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绿色无公害生产的普及。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民把眼光瞄准了“小虫子”,虫产业也越做越大。 在深州市傅家庄,村民们已经连续4年时间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以虫治虫的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该村党支部书记付顺府介绍说:“与喷施农药相比,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治玉米螟可杀死80—90%玉米害虫,减少玉米害虫蛀年50%以上,全村减少用工2000多个,平均每亩节省农药开支10多元,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15千克(kg),为乡亲们年均节支增收近20万元。”付家庄的以虫治虫经验,已被太古庄乡等周边乡镇农民学到手,应用推广面积近2万亩。 在果品生产领域,同样应用生物治虫防虫技术,越来越多的果农利用性诱剂、杀虫灯壁蜂授粉等配套技术,提高生果率,降低病虫害。唐奉镇果农孙玉峰激动地说:“今年我们红梨酥好果率达到95%以上,估计收入比原来要增加两成,这全是壁蜂、性诱剂和杀虫灯的功劳。”据统计,今年有近1万亩果园使用壁蜂授粉、性诱剂治虫技术,无公害果品生产面积达30多万亩。 说起利用虫子的技术,深州农民郭广彦最有发言权。他把害虫变成了饲料,在自家养鸡场引进黄粉虫喂养柴鸡技术,同时出资租种了60亩闲散地,全部种上了速生杨,走出了一条以虫养鸡与林下养殖的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黄粉虫养殖造价低、营养高,柴鸡吃这些虫子长得好,得病少。”在他的带领下,组织成立了林下生态种养植(殖)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规模迅速发展到260亩,入社农户达59家,林下养鸡、养鸭规模达到40000只,年可创收100多万元。 在该市王家井镇,农民把害虫变成了致富香“饽饽”,他们养殖蝗虫正在日渐成为一个新产业。每个90平方米蝗虫养殖纱棚投资1500元左右,不用买饲料,直接利用道路渠边的野草喂养。蝗虫抗病虫害能力很强,每年收成三季,年产量达千数斤,收入近万元。养殖户侯瑞义兴奋地说:“没有技术风险,没有市场风险,周期短,一次性投入,连续收益,比起养鸡、养猪收益高,风险小,非常适合咱老百姓。”目前,该镇已发展起占地近20亩的专业养殖小区,年创利润50多万元。 像王家井镇农民一样,捉“知了猴”成为广大农民时尚。特别是在果树种植区域,每人每夜能捉300——700个蝉蛹,按照每只最低价格一毛五,每人每夜能收入100多块钱。在此同时,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发展成为专业金蝉经纪人。穆村乡西魏村村民冯艳伟在周围的十几个村设立了代收点,他每天在各收购点收集上来蝉蛹后,进行包装处理,次日早上再到菜市场批发,一个收获季的交易额至少在150万元以上。蝉蛹收获期过后又开始收购蝉蜕,蝉蜕市场价格稳定,季交易额也能保持10万元左右。巨大的商业利润还催生了金蝉养殖项目,目前该市农民已有3家金蝉养殖商户,推广面积达1000多亩。据不完全统计,仅蝉蛹蝉蜕一项,每年至少可带动深州农民增收1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