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林下经济_我们缺什么?

2024-09-19网络转载浏览:9209次

为实现林下经济的规模化效益,早在2010年10月,广西就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以省级政府名义印发的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文件《关于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鼓励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空前。去年,全区各级财政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达到3.5亿元,仅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的资金就有1.5亿元。

“突出典型示范,突出龙头带动,突出产业特色,突出产品标准,突出品牌打造,每一个细节都是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广西林业厅厅长陈秋华表示,广西林下经济遍地开花,得益于各地细致入微的工作,正是基于此掀起了广西林下经济规模发展的蝴蝶效应。

广西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拿济宁和广西来比较,两地气候、土壤等"先天条件"确实存在很大差异。”广西师范学院教授、农林专家谢彩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对林下经济的推动方面却没有必然的地域差别,对广西而言,真正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也恰恰是政策层面的内容。”

记者了解到,济宁早在2003年就提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起步较早,经过几年摸索,谋求生态和经济的复合效益的林下经济在济宁绽放出一些成果,林下种植中草药、食用菌;林下养殖禽畜等模式纷纷涌现,甚至一些地方开发了像林下蝎子、水貂养殖等特色养殖。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广西模式不谋而合,然而,两地相形之下,济宁林下经济真正做出规模效益,打出响亮品牌的却并不多。

“济宁的林下经济存在零散分布、不成规模;资金和技术匮乏;农民意识严重滞后三个大问题。”济宁市林业局科技产业科副科长张忠镇表示,要实现突破,广西的一些做法确实值得借鉴。他还告诉记者,“最难解决的就是规模化问题,林下经济的科技含量较高,投入的成本和存在的风险也就相对较大,零散的农户无力承担相应的成本与风险,这成为一大制约因素,没有规模就无法形成产业,无法形成产业,林下经济就很难赚钱。”

在济宁,目前也不乏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像嘉祥的锦德珍禽养殖有限公司,专门饲养孔雀、火鸡、鸵鸟等珍稀禽类,年销售收入逾500万元;金乡县的华源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主要养殖各种鹅类,2010年也引入了朗德鹅,企业效益颇为丰厚。然而,这些企业的注册资本大都在500万元以上,过高的门槛使零散农户很难参与到林下经济项目中。

为破解林下经济发展的这一瓶颈,济宁市加大林下种养奖励力度,对林下经济大户或企业给予1000万元以上的补助资金;并积极申请省级项目计划,在2010年就争取到了“林下高校种植养殖模式产业示范推广项目”100万的资金,在中区、汶上、泗水、兖州等地设立了林下种养殖基地。

“下一步,我们要学习广西经验,在扶持大型林下经济企业和大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同时,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扭转农民"树下种养找麻烦还不赚钱"的认识误区,不断扩大林下种植养殖的规模,向规模要效益。”张忠镇说,“同时,要继续培养一批像济宁百日鸡、汶上芦花鸡一样的明星产品,彻底改变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科技含量高的林下经济体系,实现济宁林下经济的大突破。”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