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东北黑猪渐成“绿色富矿”

2024-11-09 04:34本站原创浏览:4503次

黑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绝迹,发展到现在核心群500头,这一东北地区古老的地方猪种在兰西县几代人的保护中得以繁衍生息

王超英 本报记者 杨欣

黑黑的皮毛,壮健的体格,大耳朵,粗腿,带着野性。对黑猪,东北人都有特殊的记忆:冬季是农村杀猪的季节,谁家杀了猪都会叫上全屯子的人,美美的吃上一顿杀猪菜,白切肉、血肠、酸菜,特有的香气让东北味显得地道、浓厚。

黑猪肉已经越来越珍贵,东北黑猪还有吗?它们的群体怎样了?近日记者来到东北黑猪集中地兰西县寻觅。

巧遇老场长

在兰西吃早餐时,遇到县供销社主任牟连军,听说记者对东北民猪感兴趣,牟连军眼里放出热切的光彩,巧合的是,他曾经是兰西种猪场场长。提起东北民猪,自1999年离开猪场至今已十二年的他,对东北民猪的过去、现在还是了如指掌。

“东北民猪一窝产十多个仔,多的20多个,少的十二三个,平均14.4头。”

“东北民猪在世界地方猪种保护名录中位列第四位, 全国第一!猪肉有特殊的大理石花纹,任何猪都没有。”越说越起劲,他干脆地说:“走,去猪场”。

车开出几分钟,在城南一宽敞地段刹住,牟连军急切地先下了车,径直走向大门,大门前横竖挂着的牌匾让我们立刻对这个猪场刮目相看:大门正中间的牌子是“兰西县种猪场”,左侧有些陈旧的牌子是“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兰西实验站”,右侧新一点的牌子是“黑龙江省兰西民猪研究所”,他告诉我们:研究所这块牌子是新挂的,他离开时候还没有。大门虽然简易,却让我们看出了它里面的不“简易”。牟连军下面一番话, 更让这个猪场有几分神圣:“这里是国家级重点种猪场,兰西现存的唯一国字号企业,人员享受事业单位待遇,场长都是从政府机关选拔来的。”

“28头仔,又超了。”

主管业务的副场长周传臣从里面迎出来。牟连军说:我们相差十年,双城农校畜牧专业毕业的。

牟连军49岁,1985年毕业;周传臣39岁,1995年毕业。

“辽宁一个养殖户刚来电话说,他买的母猪下了28头仔,咱们的猪以前最多下25个,又超了。”一见面,年轻的师弟就向师兄通报喜讯。

“别看一个猪场场长,在兰西,选这个场长,不亚于选个局长。”老场长刚一开话头,年轻的周场长也感慨:“比局长还重要!不但业务上要懂专业,还要政治上成熟,踏实,敬业!”“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俩人异口同声地说。“责任感就是对猪负责!在这里工作有政治责任,就是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东北民猪,不能让东北民猪在我们的任上毁掉。”

牟连军来猪场前在县委组织部工作,周传臣上任前是县畜牧局草原管理站站长。种猪场工作过的人也都受到重用,有的升至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

“在猪场,保种压力‘山大’。”扩大保种量,要建猪舍,要增加员工,增加饲料,饲养成本高,前些年保种是负效益,一头猪一年下来,饲料、人工成本要3000元,兰西又是国家级贫困县,保种对兰西来说更是艰难。牟连军原来在机关时,工资500多元,到猪场工资只有299.5元。最困难时候,职工工资不保,先保猪饲料。“这个猪种在兰西没了,在地球上也就消失了。”

遇外面有疫情就要封猪舍,管理人员、饲养员都要和猪一起封闭在猪场“里不出,外不进”。1996年和1997年两次封猪舍,一封就是两个月。一次正赶上过年,职工孙淑娟在部队的丈夫回来探亲,她只能隔着大墙和丈夫见个面,说几句贴心话。周传臣去年3月2日到猪场上任到现在,就休了一天。

黑猪基因是个宝,耐寒、吃粗饲料,繁殖能力强,肉质好,对这个宝贝,像保护大熊猫一样珍惜,现在猪场种猪出售“给公不给母”。他心疼地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无偿向国外提供了22头母猪,还是派人坐船专程护送去的,那时候不知道保护基因有多重要。

东北黑猪,“富矿”可期

保护好这个猪种虽是国家交给的任务,更多的是省和兰西县自觉的行动。

兰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几十年来,对这个国家级种猪场却持续予以投入,最困难时候,县里干部开不出工资,财政一年也要给养猪场拨出20万经费。省财政、农业开发等部门的资金都给予了重点支持。

可喜的是,他们与科研单位一道开展民猪优良种性研究,用种猪作母本开发出新品系,新品系市场适应性更强,黑猪肥肉多的缺点得到改善,瘦肉率得到提高。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