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上千万的生意本很小

2024-09-22网络转载浏览:7848次

七月下旬,河北省赞皇县的蜜蜂采蜜期已经基本上结束。陈秀英开始到养蜂户那里挨家挨户的收蜂蜜。今天陈秀英先到的是杜绪平家,杜绪平家养了六、七十箱蜜蜂。

记者:“这个有多少斤?”

养蜂户杜绪平:“有130斤。”

记者:“多少钱一斤?”

杜绪平:“4元到5元之间。”

记者:“每年能有多少?”

杜绪平:“一年要是正常的年份能有三四吨。”

陈秀英以前跟杜绪平一样,也是当地的养蜂户。从2004年开始她放弃了养蜂,专门做起了蜂蜜的销售。

记者:“还有多少家要去?”

陈秀英:“还有两家,还有两家要去。”

现在陈秀英每年都可以销售出去七、八百吨蜂蜜,销售额达到了上千万元。

陈秀英是河北省赞皇县地地道道的农民。当地的山场面积大,她从小就开始养蜜蜂,像陈秀英这样靠养蜜蜂卖蜂蜜生活的村民有很多。在1995年之前,养蜂户大都是各自为政。为了互相交流方便,养蜂户自发成立了养蜂协会,因为陈秀英养蜂的时间比较长,还专门到外地学过养蜂技术,所以被推举成了协会的会长。

记者:“我看你这么拿,不害怕啊?”

陈秀英:“我是养蜂出身嘛,如果怕的话,哪还算得上是养蜂人啊。怎么当这个养蜂协会的会长啊。”

协会的作用是组织养蜂户之间进行养殖技术交流,之后协调养蜂户把蜂蜜集中到一起销售给蜂蜜厂。作为养蜂协会的会长,陈秀英是销售的组织者。这个程序很简单,所以一直也没出什么问题。但是在1997年底却出现了意外。

陈秀英:“过去都是把蜜拉到那儿,马上就给结账了,那次压了两车蜂蜜,给我结不了账。”

当时那一批蜂蜜有15吨,里面也有陈秀英自己的一吨蜂蜜。虽然不是陈秀英自己欠了养蜂户的钱,可毕竟是自己经手的,眼看就要过年了,总不能让养蜂户拿不到钱过年吧,陈秀英就决定自己去蜂蜜厂的所在地石家庄新乐市去讨账。

陈秀英:“蜂农很信任我,我要是要不回账来,我给不了蜂农的钱,我感觉心里不去。”

陈秀英一个人在蜂蜜厂旁边一住就是好几天,蜂蜜厂的负责人也觉得陈秀英可怜,但是厂里的效益确实不好,蜂蜜的钱只能等到年后才能还上。思来想去,陈秀英把房产作为抵押在银行贷了8万多元,先把钱给了养蜂户。直到现在养蜂户提起这件事还是记忆犹新。

养蜂户杨社廷:“当时是贷款给我的,8000多元,一分钱不少,我心里特别高兴。”

养蜂户周宝建:“到了腊月二十一,7000多元钱,人家贷款给了我。我真是挺感谢人家。”

虽然蜂蜜厂在年后把钱还上了,但是陈秀英贷款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因为8万多元钱相当于她养蜜蜂好几年的收入。

陈秀英:“如果一旦给不了我的账,就把我拍死了。”

经过这样的事情,养蜂户对陈秀英更加信任了。

接下来几年陈秀英和养蜂户们养蜜蜂卖蜂蜜都还顺利。但是受全国蜂蜜市场的影响,价格却是越卖越低,利润也是越来越薄。最低的时候,每斤蜂蜜只能卖上一元多钱,比价高时低一半还要多。

陈秀英:“利润就是一斤蜂蜜,让我们抽一毛钱的利润,一年下来也就是几千块钱的利润。”

记者:“你跟客户去谈判吗?”

陈秀英:“因为当时,外边的市场咱不太了解,人家来了,说什么价就是什么价,没有还价的余地。”

记者:“你还价的话会有什么结果?”

陈秀英:“还价的话,人家就会说这个价卖给我,我就买,你不卖我就不买了。”

利润低,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忙活了一年到头才能挣上几千块钱,如果不卖留在家里,那更是一分钱都挣不到。陈秀英琢磨着,赞皇县离石家庄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如果蜂蜜在石家庄能卖得出去,那可是一个大市场。为了能够出去销售蜂蜜,陈秀英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建立了蜂蜜加工厂。

2004年,陈秀英来到了石家庄,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方用两千元的月租租下了一个店面。虽然两千元钱对于陈秀英来说不算是小数目,但是条件却仍然是相当的简陋。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