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用豆青虫做菜每年盈利几十万元
陈光山:“他是豆丹第一人,他的豆丹基本卖给我。”
陈光山找上王兆亮,要求王兆亮每天到货,必须给他留出最好的新鲜豆虫,并且保证上市期间每天的供应量,而他则以高出时价五到十元的价格大量收购。
王兆亮:“他哪一天都是100多斤,好几百斤的。”
看陈光山要量大而且给的价格高,王兆亮当场就答应下来,两人签订了长期的购货合同。豆虫上市的季节,每天王兆亮的货一进市场,就立刻打电话通知陈光山,陈光山准时出现在市场作为第一个顾客挑选最好的豆虫。
王兆亮:“他挑的豆丹个头呀,是中等的,擀完以后跟小果子一样,不碎,不花。”
与王兆亮的合作,让陈光山不再为原材料而发愁。每年八九月份陈光山最忙碌的时候,一天店里可以消耗几万条豆虫。但是这样忙碌的生意却只能做两个多月。
陈光山:“这个豆丹是季节性的,从7月份开始,到10月份就结束了。”
10月份天气转冷,豆虫就会入土冬眠。虽然有人曾用冷库保存豆丹,但是冷冻后的豆丹纤维与蛋白质分离,失去了原有的风味。一次与朋友聊天时,说到农村冬天利用地窖储存地瓜,陈光山突然想到利用豆虫的冬眠习性,把豆虫储藏在土里。
陈光山:“把这些豆丹呢。”
记者:“活着放进去?”
陈光山:“对,活着就放进去。”
记者:“它不会死吗?”
陈光山:“不会死,用土把它培起来。”
记者:“那它不会跑走吗?”
陈光山:“不会跑,它就在那里做一个,做窝了。”
每年九月末的时候,陈光山都会从王兆亮那里分批购买上千斤豆虫埋在地下15厘米处。
陈光山:“你不能挖希望深,挖深,它这个空气跟不上,它会死掉,它浅得很的话,长冻的时候会把它冻死。”
通过这种方式,陈光山可以把活豆虫储藏到来年四五月份,陈光山原本两个月的豆虫生意延长到了十个月。
2007年,灌云豆丹被评为江苏省名菜,很多来自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客人开车过来尝鲜,因为陈光山的豆丹店名气大,外地客人都通过朋友介绍到他店里来吃豆丹。
顾客:“外地的客人现在一般吃豆丹的首先就是到他家来吃,以他家,吃上他家的豆丹好像感到是一种荣幸的事情吗,就是一种品牌。”
随着顾客群逐渐发生变化,陈光山开始有了品牌意识,一年中豆丹最好吃也是最贵的时候都是在每年的7月份,这个时候豆虫刚长成,不老不嫩,而且因为数量少市场价格高达100多元一市斤,比平时贵出十几倍,陈光山一般会推荐这些外地游客这个季节过来尝鲜。
顾客:“每年一到这个季节,特别特别想,不夸张的讲,真是朝思暮想。”
2006年7月份,陈光山的豆丹第一次卖出了一千元一盆,而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外地客人。但是地里储藏的豆虫到了五月份就会出土成蛾,新豆虫要七月才开始上市,两个月的空档让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扑了空。为了赚取更多利润,陈光山想到了人工养殖。
陈光山:“以前我有一个想法,我们家一个亲戚,他呢也是买了豆苗,豆虫种,回家试养,没有成功,研究了几次没有成功。”
陈光山和亲戚一起试着养殖豆虫,但是都未成功。就在陈光山还苦苦研究豆虫的养殖方法时,他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里的人声称自己已经养出了豆虫。
给陈光山打电话的人叫荀维月,是灌云县南岗乡的一个村民,看到这几年豆虫的价格越卖越贵,他留了心,自己在家培育养殖豆虫,成功后他想到最需要豆虫的人应该就是陈光山。
灌云县南岗乡南岗村荀维月:“我就讲,现在我有,2008年我豆虫下市了你家需不需要,他当时一听他不相信。他讲现在哪有豆虫下来呀,当时那个时间是5月20日,他讲这个季节是没有的,我讲你到我这里来看一下。”
陈光山接到电话后,虽然半信半疑,但是仍然立刻赶到了荀维月的大棚。
陈光山:“我第一次到这边看了,一个豆子上,一个豆叶面,豆虫它有十几个,我用小尺拉一下,就是一平方它有几十个上百个豆虫,我心里非常高兴。”
大棚里养殖豆虫,只要保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就可以促使豆天蛾提前交配,孵化出豆虫。在五六月份看到豆田里的新鲜豆虫,陈光山兴奋异常,当场就将所有豆虫订购下来。
陈光山:“我跟荀老板讲了,你的豆丹不要到其他饭馆去销,也不到市场去卖,整个由我包了,订价格是在120到 140元一市斤,280元一千克(kg)。”
荀维月成了整个灌云县第一个成功养殖豆虫的人。2008年荀维月养了十亩大棚豆虫,平均每亩产100多斤。仅仅二个多月的时间,荀维月靠养殖豆虫就赚到了十几万元。陈光山打算与他合作,明年继续扩大养殖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