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模生态养猪 托起增收希望
2024-09-21网络转载浏览:5396次
核心提示:“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了零花钱”,前些年,安徽太湖县江塘乡大部分农民对于养殖业还是持有这样的心态。然而近年来,该乡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佳、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等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不少农民靠养猪养鸡发家致了富。 该乡党委书记李加生说:“江塘乡的山场、耕地面积不算大,在农业发展中均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快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课题。我们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调研,提出了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思路。” 如今,在江塘乡,养殖业给农民增收致富带来了新的希望。到2008年,该乡年出栏生猪达7万多头、肉鸡达120多万羽,畜牧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占据了该乡农业收入的“半壁江山”,畜牧业人均收入占人平均收入的42%。 做活立体化生态养殖促增收 近日,该乡毕岭村村民王阮红正在自家新建的养牛小区里忙着给牛喂饲料,十几头肉牛长势良好。今年上半年,有一定养殖经验的王阮红看到了在家乡搞养殖业的前景,专程到阜阳去学了养牛技术。8月份,他一期投资15万多元,在家门口的荒山上建起了占地300平方米的标准化牛舍,初期引进了14头夏洛莱等优良品种的肉牛和3头母牛,兴建了草料氨化池。同时搭建了蘑菇种植大棚,将牛粪晒干后种养蘑菇,实行“肉牛—蘑菇”立体化生态养殖。 在牛舍旁,王阮红给记者算起了将来的收入:“如果全部投入使用的话,现在的这间牛舍一次能养50多头牛,按每头牛的市场价约1万元计算,牛的产值是50多万元,再加上一次3万多斤蘑菇的收入,除去成本,如不出意外,一批十几万元的进账应该不成问题。比起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田,收入肯定会增加的。”王阮红嘴角扬起了自信的笑,他说,乡里对发展养殖业非常重视,帮助协调解决了不少问题,有这样的发展环境,干劲也足了。 近年来,该乡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把发展养殖业摆在了“产业富乡”的首位。为了鼓励更多的农民发展养殖业,该乡不仅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还积极向养殖户献计献策,及时为他们解决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有困难的养殖户一起跑资金、申请项目。在这样优惠的条件下,该乡涌现出了不少像王阮红这样有着明晰的发展思路、走立体化养殖的大户,既靠养殖增加了收入,又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大唐村村民甘正武投资百万元新建了千头猪场,实行“猪—沼—林”立体化养殖,12栋标准化猪舍投入使用后,年出栏肉猪可达到2000头;小宫村村民金孟君承包了有200亩水面的叶堰水库,发展“水面番鸭—水中鲢鱼—水底珍珠”三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到明年第一批珠蚌上市预计有300万元的收益。 做优规模化支柱养殖壮龙头 该乡毕岭村的程中伟、章荣华、刘文和三人原长期在广东一家公司打工,从事养殖方面的工作。去年,三人经反复衡量,觉得家门口的养殖业行情比外面好,于是回乡合伙办起了养鸡场。三人总投资80多万元,在荒山上建起标准化鸡舍,运用在外学到的技术来经营和管理,目前年出栏肉鸡达到了十几万羽,走上了规模化养殖的道路。该养鸡场还与县兴牧公司、福润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苗—供—销”一条龙的服务销售模式,降低了养殖风险。 据了解,到2008年底,该乡的规模养殖户达到了100多户,主要进行肉鸡、生猪这些支柱产业的养殖。其中年出栏100头生猪的规模户有80家,年出栏500头生猪的有 21家,年出栏1000头生猪的有 3家,年出售5万羽肉鸡的规模户有 21 家。不断壮大的规模养殖队伍,成为该乡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坚强后盾。 为了让这些规模养殖户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做精,走向标准化养殖,该乡加大了服务和扶持力度。为帮助养殖户做好疫病防控工作,该乡建立了“乡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的责任制,乡政府在资金困难情况下,专门拨付了经费用于防疫补助及防疫物质购置,该乡防疫人员更是不愁劳苦及时为他们提供服务。并积极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做好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保险工作,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规模养殖户的带动效应。 据该乡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县兴牧公司投资的年出栏肉鸡达150万羽的“肉鸡标准化养殖小区”和海润公司投资的“万头猪场”两个项目正在进一步的协调洽谈中,建成后,该乡将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让更多的农民走上养殖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