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留守青年自学养殖成“蚂蚱王”
黄海锋和他的蚂蚱养殖大棚。(图片来源:西林县委宣传部)
西林有个蚂蚱王
--西林县八达镇土黄村那汪屯养殖能手黄海锋
黄海锋是一个20来岁的小伙,2001年初中毕业就跟随村里的年青人外出闯世界,在外闯荡几年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有一天,全家人围坐着看电视,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正巧播出《致富经》节目,播放如何养殖蚂蚱发家致富。黄海锋看了这个节目彻夜难眠。第二天他便跑到县城的网吧去了解养殖蚂蚱的方法和技术。当他了解到养殖蚂蚱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的新农村养殖业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酝酿。
2008年黄海锋放弃了打工生涯,毅然回家乡独自创业。2009年,他投资8000元建了一个蚂蚱养殖场。在自家菜地种植1亩多的玉米草,又在一旁搭建一个养殖大棚,他从广南县买进第一批1万只蚂蚱卵来饲养。刚开始饲养,他对蚂蚱的生活习性毫无所知,更不会管理。他只是从网上获知,蚂蚱主要以单草叶植物为食,就按照网上所说,每天去河边或田野割草喂蚂蚱,任由蚂蚱自己寻吃。由于养殖大栅设计简单,没有较好的遮挡设备,遇到下雨,把蚂蚱“食物”淋湿了,过了几天草叶有的发霉变质,主人没及时清理,蚂蚱吃了发霉变质的草叶便中毒死亡。黄海锋的第一批蚂蚱几乎死了一半。他看着死去的蚂蚱,欲哭无泪。
屋漏偏逢连夜雨。西林县位于广西最西端,地处桂、滇、黔三省(区)结合部,属于典型的高山亚热带季风气候,日夜温差大。黄海锋没有及时在养殖大棚里安装保暖设备,冬天夜间大部分的幼虫蚂蚱被冻死。黄海锋第一次养殖蚂蚱因没有技术让他血本无归。
黄海锋是个不服输的小伙子。他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蚂蚱养殖场,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于是他来到县畜牧局请教有关技术人员。技术人员耐心地向他讲授蚂蚱生活习性及养殖技能,他拿着笔记本认真地作好记录。他不仅请教当地技术员,还亲自到云南省广南县的蚂蚱养殖场取经,全程了解蚂蚱人工养殖技术要点。回来后黄海锋对自己的养殖大棚重新整改,对症下药。在大棚里安上电灯,晚上方便给幼虫取暖,减少死亡率。蚂蚱喜欢整洁干燥,三两天清扫一次,把大棚里的草渣全部清理干净,使大棚通风透气。下雨时,给大棚覆盖一层“大衣”,让蚂蚱有个遮风挡雨的避风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摸索实践,黄海锋养殖蚂蚱终于成功了。一年可以产出上百千克(kg)几十万只蚂蚱。黄海锋看着棚里成千上万蚂蚱的世界,又陷入新的困境--销路,又让黄海锋彻夜难眠。为了销售蚂蚱,他在寨子的公路边写了一张出售广告。一个星期过去了却无人问津。他决定自己亲自上门找销路。于是黄海锋包装几袋蚂蚱来到县城。他去找饭店、KTV一家一家地问。一连好几天只卖出5千克(kg)。他知道万事开头难,并不灰心,天天跑县城求人买蚂蚱。见到老板有心要,便半送半卖,一次送半千克(kg)或一千克(kg)。一家两家三家地送 渐渐地,黄海锋以送的方式打开了自己的销路,拓宽了市场,现在以每千克(kg)80元销售,供不应求。主要销往县城、田林、隆林、百色等地,
蚂蚱又叫蝗虫,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活性物,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磷、铁、锌和多种维生素。蝗虫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是治病良药,有止咳平喘、解毒、透疹等功能,被民间称为“旱虾”“飞虾”。
黄海锋成了西林县第一个养殖蚂蚱的万元户,不但丰富了城镇居民餐桌,同时也给黄海锋带来了丰厚的收入。目前,他已建成了一个占地2亩,5个养殖大棚的蚂蚱养殖基地,年出棚蚂蚱达到10余万只,可实现纯利润达5万多元,成为当地发展特色农业的典范。近日,笔者采访了黄海锋,他告诉笔者:“现在寨子里只有我自己养殖蚂蚱,我还要加大投入,带动寨子里的兄弟姐妹和我一起养殖蚂蚱,不用去打工在家也一样能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