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沧龙村:新“移民”养鱼致富 水淹地变
2024-09-23网络转载浏览:3795次
在清流县嵩口镇有一个典型的移民村――沧龙村。40年前,因为水电站建设,近170户库区移民家庭安置于此,临水而居,捕鱼为生。40年后,移民村的人们依旧以渔为生,不过却已变捕为养;村中的人们也没有停下迁移的步伐,只是脚步早已变换了方向――依靠渔业发家致富的沧龙渔民们纷纷进城置业,成为新一代“移民”……
回村“上班” 过上“候鸟式”生活
每天早上7时许,陈志仁就从位于清流县城关的家中驱车30多分钟回到沧龙村。下车后,他径直来到自家鱼塘旁的自动投喂机前添放饲料。不到30分钟,饲料就已全部添放完毕。8时一到,投喂机程序自动运行,开始往鱼塘内投放饲料。
这是陈志仁每日“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别人都是进城上班,我这叫做回村‘上班’。”陈志仁笑道。他是沧龙村的村民,在村里承包了100亩鱼塘。依靠科技养鱼发家致富后,陈志仁在清流县城买房置业。自此,他每天早上开车回村上班,傍晚回到县城的家。
与陈志仁家的鱼塘隔河相对的,是陈春和家近60亩的鱼塘。同样依靠养鱼致富后,2010年冬天,陈春和在县城购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房子。陈春和说自己和老伴还是比较喜欢恬静的渔村生活,只是隔段时间上县城小住。
生产于此、生活于彼是这些新“移民”们典型的“候鸟式”生活方式。在沧龙村,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据介绍,在这个只有200余户人家的小渔村,库区移民家庭近170户,其中,有50余户在清流县城购房,30余户在嵩口镇中心购房安家。这些人家均以养鱼为生,多数家庭是由男人负责管理鱼塘,女人则负责照顾在城里上学的孩子。到周末,老婆孩子再回到村里,帮着一块料理鱼塘,同时也顺便回老家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度假”。村里人戏称这些富起来的新一代“移民”都成了“候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