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把蔬菜当作礼品卖

2024-10-15网络转载浏览:5708次

2008年元旦前夕,辽宁省海城市一片冰天雪地。然而,对于做蔬菜生意的李世鸿来说,这正是赚钱的好时机。

李世鸿:“很多人都提前预定,怕到时候买不到,像这个老哥早早地来取来了。”

客 户 满铁伟:“这还是批发给我的100元一箱。”

李世鸿:“对。”

客 户 满铁伟:“我这次要80箱,80箱还不够,过两天快到年底前,还得……”

李世鸿:“头春节了还得用。”

客 户 满铁伟:“ 又订100箱。”

记 者:“你今天买多少?”

客 户:“刘青永:我今天六七十箱吧,前天就给定做了,他出不来。”

李世鸿正在销售的这种用纸箱装起来的蔬菜,一箱装6—8个品种,重7.5公斤,每箱要卖100块钱。2007年,李世鸿卖这种菜销售收入800万元,然而,两年前他还是一个与种菜沾不上边的门外汉。

李世鸿是海城市中小镇人 ,经营六个小企业,在当地小有名气。2005年冬,李世鸿到北京出差时,在一家超市里看到,司空见惯的蔬菜,有的居然能卖30块钱。

李世鸿:“当时心里非常纳闷,菜怎么还能卖这么贵呢,这怎么种出来的菜,带金的吗?”

李世鸿突然意识到种菜同样也能赚大钱。当时,海城市中小镇政府也正在寻求一个有资金实力的人,牵头搞一个蔬菜园区。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李世鸿承包了2000亩土地,投资1600万,建了136栋大棚,每栋长185米、宽7米。对于他的举动,做了20年蔬菜生意的李祖宽非常不解。

李祖宽:“他缺啥?他啥也不缺,他现在缺的就是,我认为缺的就是休息,为什么还搞这个,咱就不知道。”

大棚虽然建起来了,但到底种什么菜、怎么种,李世鸿心里纯粹没底,他急需一个内行来帮着他干。2006年正月,他在一次镇里组织的农技培训课上看中了一个人。

李世鸿:“老百姓既没有打电话的,也没有大声喧哗的,也没有里出外进的,一个老师能把这么多的老百姓吸引在那儿听她讲课,这个人肯定有独到之处。”

那节课的老师叫张青,是辽宁省农科院的一位从事蔬菜种植研究的副研究员。课后,李世鸿找张青谈了自己的想法。

李世鸿:“见到面了,但是当时很瞧不起我。”

张 青:“我是给他泼了一头冷水,我说这个事情你做不了,这不是你想象的,你有钱就做得了的事情。”

半个月后的一天,张青在沈阳农业大学参加一个活动,想不到,李世鸿也到了活动现场。不同的是,李世鸿是作为企业家去资助贫困学子的,他打算拿出1万元钱资助5名优秀贫困大学生。结果,热烈的现场气氛又让他改变了主意。

李世鸿:“结果一进礼堂,五六百个学生,全站起来鼓掌,欢迎我。拿一万元钱来,你说这些学生这么些人给我这么高的礼遇,受不了呀,后来院长非请我讲几句话,我说今儿个钱带少了,别着急,明年以后,每年都拿出5万元钱,做奖学金。”

这件事情之后,张青成了李世鸿的技术顾问。考虑到精力有限,李世鸿把其中的96栋大棚租给农户,自己留了40栋。张青跟李世鸿说,要种出高价蔬菜,第一要选择优良品种,第二要严格控制药物残留,同时在灌溉、施肥、以及温度控制等各个环节上都必须科学管理。

张青:“其实呢,菜是这样,如果你要用特殊的手段栽培出来,那么它自然有特殊的品质,你也当然可以卖到特殊的价格。”

有了技术保障,李世鸿种下了一批从国外引进的优质品种。这种其貌不扬的黄瓜是从荷兰引进的品种,因为它个头小,曾经在这个棚里闹过一个笑话。2006年8月,大棚里的第一批黄瓜到了采摘季节,李世鸿高兴的请来几位村民帮着采摘,结果,这位大姐在大棚里转了一圈,一根也不摘。

李世鸿:“一棵黄瓜没给我摘,我说你怎么不摘黄瓜呢。”

村民 刘伟:“我一瞅这黄瓜太小了,完了我一摘怪可惜的了,后来我说得了,别摘了。”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