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广纳镇全面发展小家禽产业增收纪实
2024-09-22网络转载浏览:2186次
今年以来,通江县广纳镇立足镇情,培育以小家禽养殖为骨干的特色增收产业。截至目前,该镇有投资60万元以上的专业养殖大户3户,投资30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户5户。家家户户养殖小家禽,实现每户年销售商品鸡达50只以上。预计今年全镇实现总产值2000万元,人均增收700元。 理清思路顺应民意 广纳镇位于通江县东南边,是一个典型的粮猪二元化经济结构农业大镇。近年来,该镇大多数农村青壮劳动力不堪家乡的贫瘠与落后,纷纷远走他乡,外出务工,以粮食和生猪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广纳镇党委书记万学成介绍,在新形势下,镇党委一班人及时调整农村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条件和小家禽资源、留守人力资源,将大力发展小家禽作为农村新兴骨干增收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提出人均养殖15只小家禽,实现人均增收700元的发展目标,让小家禽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 万学成说:“过去我们政府不管抓什么,老百姓都没有多少热情。其原因多是行政命令占了上风,大多违背了群众意愿。所以这次我们在抓以小家禽产业发展上,镇党委一班人汲取以往经验教训,坚持不搞行政命令,不搞包办代替,不搞强力推行,把发展产业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农民。我们认真走访群众,广泛听取意见,把小家禽养殖劳动强度小、成本投入低、自然资源广、市场需求大、产业回报高、增收致富快等好处向群众广泛宣传,帮他们算账对比、促膝交谈,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利益,使镇党委、镇政府发展小家禽产业的意愿变成老百姓的自发行动,凝聚了民心、减少了阻力、调动了激情。” 科技引路大户示范 该镇通过市场考察、产业策划、专家评审,决定在养殖品种上突出一个“土”字,重点喂养本地土鸡、陕西柴鸡、野鸡等;在喂养上注重一个“特”字,山林原生态放养、粮食喂养;在品质上坚守一个“优”字,拒绝喂养成品饲料,拒绝使用一切生化催长药物。真正做到绿色、放心、无公害,抢占了商机,赢得了市场。为了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镇政府与养殖农户签订《技术培训承诺书》、《产业发展策划书》、《疫情防治责任书》等三个刚性服务文件,给养殖户吃了定心丸;镇政府积极与县畜牧局建立了密切技术合作关系,多次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养殖户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一大批养殖能手;镇党委确定一名懂技术的副镇长具体分管小家禽产业发展,还将畜牧站的技术人员指派到农户进行跟踪服务,彻底解决养殖户各个时期的技术难题;依托镇农业信息网站、农村党员电教、本地电视频道等现代传媒,及时传播和发布疫情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让养殖户避开风险,捕捉商机。 在干环线上的连片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镇党委一直把小家禽的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进行思考和实施,以解决农民的增收难和新农村产业培育难的问题。为了凸显产业优势,从抓大户入手,采取大小并重,以大代小,助小变大等滚雪球的措施,妥善解决山林、场地、资金等具体问题,积极为返乡农民回乡创业搭桥铺路。 金堂村四组村民赵峰放弃在广东打拼多年的业绩,2009年回乡承包集体荒山50亩,投资60余万元养殖野鸡6000多只,本地土鸡11000多只,产品供不应求,当年总收入近百万,纯收入45万余元。 独柏树村村民向成云得知家乡发展小家禽养殖特色产业后,夫妻双双回乡创业,投资60余万元建起养殖场,引进陕西柴鸡6000余只,养殖本地土鸡10000多只,购置了2台电子智能孵化机,当年纯利润达到40余万元。 向成云说:“我的柴鸡30元一斤,柴鸡种蛋2元一个,客户直接上门来买。” 在养殖大户带动下,铜钵山村的晏军、金堂村二组的赵明、高坑坝村的卢白平等外出务工农民纷纷回乡建起了投资数十余万元的小家禽养殖场,一批初具规模的养殖大户让全镇的老百姓心动,丰厚的产业回报促使全镇的老百姓自发行动。 规模发展壮大产业 为探索小家禽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养殖路子,广纳镇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在高坑坝村依托国家项目支持,投资40余万元建设起了畜牧小区,首次实现40余户小家禽养殖规模发展连成片。同时,将连片新农村建设的金堂村、新桥村、高坑坝村、渠江村、万轮村、铜钵山村、青寺垭村、龙头山村、佛驹山村小家禽大户养殖连成片,实现年销售商品鸡100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达到20户以上,年销售商品鸡5000只以上的中等养殖户达到20户以上,年销售商品鸡1000只以上的一般规模养殖户达到50户以上,普通家庭年销售商品鸡50余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