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殖政策 > 正文

老区念活致富经

小花生撬动大产业,生态养猪渐成规模,红色旅游带火三产,记者走访革命老区定远藕塘感受到——

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满眼山水绿,遍地花生香。 2月27日,记者刚来到革命老区定远县藕塘镇,就被这里优美的环境和富饶的土地所吸引。走进一家名为“昌盛”的花生加工企业,刚收购来的鲜花生米堆积如山,一袋袋整装待运的花生摆满了仓库,40多名农家妇女正围坐着分拣花生米,优质的用于炒货、精装,次级的用于压榨花生油。 “一年能加工花生米5000吨,6大品种,销往全国。逢收购旺季,一天就收购1万公斤,本地花生不够,就到山东、江西、江苏等地购买,真正是买全国、卖全国。 ”企业老板袁昌柱一边打手机接洽发货事宜,一边和记者聊天。

据镇里的干部介绍,全镇像这样的收购大户有20多家,成为花生产业化的主力军。由于地处丘陵,花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全镇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集镇有95%以上农户从事花生加工业。他们除了收购本地种植的花生,大部分的加工原材料已扩展到周边的省、市、县,集镇拥有各类小型加工剥壳机1000多台套,大型花生加工厂4家,日加工花生果1.5万多公斤,年加工花生5万吨以上。同时,镇上还有两家特色炒货厂,生产不同规格的系列炒货,注册了“塔山”、“藕果”、“吉凯宇”等品牌花生,走进超市,远销全国。目前,全镇人均种植花生收入1000多元,占人均年收入的20%。记者在藕塘镇郝陈村遇到了农民吴传林,看着屋里成堆的花生,他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小花生赚大钱了,去年初承包了30亩荒山,3年共付租金6000元,头一年就收获花生1.5万公斤、收入6万元。 ”

除了花生产业,藕塘镇的生猪养殖也告别了过去产量小、仔猪从外地购进、养殖成本高、农民获利少的弊端,政府示范带动,成立藕塘养猪协会,全程指导生猪的繁殖、饲养、防疫及销售。目前,养猪协会会员达200多人,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有50多家,有两家超1000头,全镇年出栏生猪达10万头左右,养猪户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藕塘革命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掩映着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近几年,藕塘镇着力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争取将中原局会议旧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业迈出新步伐。 “在重现当年‘小莫斯科’辉煌的同时,镇里正引进一个江苏客商投资6500万元开发建设魅力令狐山景区,打造藕塘民俗文化节品牌,带动三产全面发展。 ”藕塘镇镇长童绪兵说。(罗宝、张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