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8日,我们在吉林省敦化市见到林蛙经纪人李宪民两口子的时候,他们正在山沟里忙着收购林蛙。
林蛙经纪人 李宪民:“林蛙在河里一冬天可干净了,春天这个季节就是吃的,秋天扒油晒干卖油。”
李宪民十年前就承包了林地养殖林蛙,因为缺少养殖技术,赚不到钱。最近几年他发现专门到这买林蛙的外地人多了,他索性改行做起了林蛙经纪人,林蛙体内的蛙油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每千克(kg)干品达到了4000元钱,母蛙和公蛙比较起来利润要大得多。
李宪民妻子 曲云鹤:“母蛤蟆肚子里有子,瞅着比较胖,公蛤蟆肚子里没有子没有油,瞅着就比较瘦。公蛤蟆一斤18块钱,母蛤蟆一斤有时候一百二三十元。”
吉林省敦化市是高山区,属长白山脉,森林密布,水系丰富,适宜林蛙生长。林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林蛙不能随意捕捉。 从1995年起,一些居住在山区里的农民在当地林业部门支持下,办理了林蛙人工驯养证,承包山沟尝试着发展人工养殖林蛙。
吉林省敦化市特产局副局长 秦树有 :“把野生的蛙卵或者种蛙收集到一块,在人为修的池子进行人工孵化,孵化的幼蛙在夏季就是让它上山,这样林蛙的质量和纯天然的一样。”
每年的三四月份,结束了冬眠的林蛙,逐渐从水塘底下浮上来交配产卵,之后离开水塘迁移到林子里,开始它们的陆地生活,到了九十月份林蛙又要寻找水塘准备越冬。刚开始人工养殖的时候,因为缺少林蛙养殖技术,养殖户们走了不少弯路。
柳树河村的于祥是第一批承包林地养殖林蛙的专业户,和他住在一个村的胡贵臣也承包了一块林地,两人林地中间只隔了一道山岗。因为林蛙在山上到处乱跑,两人都怀疑自己的林蛙跑到对方那去了。
敦化市大蒲柴河镇林蛙养殖户 胡贵臣:“当时我放了不少母蛙,到秋天也没回来几个,这蛤蟆哪去了呢,跑人家沟去了,跑老于的沟了,还是让人偷了,就犯嘀咕了。”
敦化市大蒲柴河镇林蛙养殖户 于祥:“就用塑料薄膜当成塑料墙,在山岗上圈。”
记者:“就是把你和老胡之间的界限圈上了?”
敦化市大蒲柴河镇林蛙养殖户 于祥:“都圈上了。”
山上拉起的这道塑料膜不仅挡住了林蛙,也拉开了养殖户之间的距离,当时所有的林蛙养殖户几乎像胡贵臣和于祥一样,彼此间互不往来,更不愿把自己的养殖经验告诉对方。
敦化市大蒲柴河镇林蛙养殖户 潘成海:“我自己我能发展起来,我能多赚钱,我不告诉你别人,他就是这种观念,就是小农意识。”
养殖技术的相互封锁,终于给所有的养殖户们带来严重恶果,2002年冬天,因为降雪量太小,林蛙越冬池被冻干,养殖户们束手无策,眼睁睁的看着林蛙活活被冻死。
敦化市大蒲柴河镇林蛙养殖户 胡贵臣:“天冷冰越冻冰越厚,水位越低,最后泡子成了死水了,缺氧,把蛤蟆都冻死了。”
记者:“活活憋死里面了?”
敦化市大蒲柴河镇林蛙养殖户 胡贵臣:“憋死了,活活憋死里面了。”
记者:“那太可惜了?”
敦化市大蒲柴河镇林蛙养殖户 胡贵臣:“可惜也没有办法,当时不懂技术。”
这种黄肚皮、后背上有一个“八”字形标志的林蛙属于长白山林蛙,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一直不愁卖,大蒲柴河镇守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为缺少养殖经验,养殖户们年年养蛙却赚不到钱,在当地政府帮助下,他们开始商量形成一个组织,刘彦良是镇里的林蛙养殖大户,脑子活、点子多、养殖技术好,2004年4月,在大家的推荐下刘彦良当选为林蛙养殖协会会长。
敦化市大蒲柴河镇林蛙养殖户 刘彦良:“大伙得团结起来,发展这个林蛙,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话,很难成气候。”
事情不是想像中的那样顺利,每一个养殖户都希望在协会的帮助下学习到别人的技术,然而真正到了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大家的时候,不是敷衍了事就是闭口不说,无奈之下刚刚走马上任的林蛙协会会长刘彦良决定带这个头。
林蛙养殖最关键环节是蝌蚪的孵化,这成为很多养殖户扩大林蛙养殖规模的瓶颈,而这恰恰是刘彦良的拿手绝活,每年三四月份,是林蛙交配产卵季节,孵化工作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