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奎:有时候倒在猪粪里面去了,有时候倒在猪身上到处都是的,那要浪费好多呢。
吴术新:我就是这样,两边在这晃,猪就不会到我身后来了。
吴兴奎:不让它睡,一边的猪都要拉屎拉尿,半个小时左右就让它上来,上来就跟我刚才一样,倒一些食料在上面,它上来就吃食,就不会拉了。
像这样,让猪在东边拉尿,在西边进食,喂猪问题就解决了。后来,兄弟俩又改进了方法,遇到新进栏的猪,他们就像这样合作,在喂食之前扫一遍地,也能保证地上没有猪粪。
2002年,弟弟只有17岁,吴术新包揽了大部分的脏活累活。为了掌握猪的生长情况,兄弟俩整日和猪在一起,利用手感、嗅觉和听觉,两年时间总结出一套专属他们的养猪经验。
记者:你怎么能摸出来它长得好啊?
吴术新:它是这样的,你们应该能看见,它背上有一条深沟,就说明他长得很好了,如果这个背上鼓起来了,它就很消瘦。闻就是它的后面没有其他的异味,它的屁股是干净的,就说明它没拉稀。然后再听它的这个呼吸声,这个呼吸声根本就听不到,就说明它没有呼吸道疾病。
2004年,兄弟俩赢来了人生中最高兴的一件事,他们的猪一共卖了3万块钱。父亲得意坏了,他的盲人儿子终于也可以自己挣钱了。
父亲: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热热闹闹地欢欢喜喜地畅谈一顿。
陈海秀:人一旦成功一件事情之后就有信心了,会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感觉干事什么都可以成功。
好日子终于有了盼头,2005年,兄弟俩把猪场规模扩大到150头,还请了工人,他们要实现更大的财富梦想。 但谁也没料到,一场灾难却悄然而至,不仅打碎了他们的美梦,也使得兄弟俩分道扬镳了。2006年,猪场爆发了蓝耳病。兄弟俩拼命地给猪打针补救,但猪仍然一头一头地死掉了。两人都到了崩溃的边缘,争吵不断。
吴兴奎:打烦了,有时候我跟我哥说,你也不管,我也不管了。
吴术新:你不打我也不想搞了,那死了就算了。
最终,150头猪只剩下了三头,猪场几乎全军覆没,八万元的投资都打了水漂。而这时候,弟弟吴兴奎做出的一个决定,更是让吴术新难以承受。
2006年,吴兴奎已经20岁了,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这次的损失让他觉得养猪风险太大,干脆提出不干了。第二天,吴兴奎就离开了家,他要到外面去寻找更好挣的钱。
失去了弟弟,猪场里只留下了吴术新一个人,他显得格外孤单,猪场也显得更加冷清。
吴术新:原来和我弟弟一进猪舍的时候,满院的猪叫声。但是经过蓝耳病之后猪栏都是空空的,我心里肯定难受啊,怎么不难受啊。
记者:你想过放弃吗?
吴术新:他想过放弃但是我还是没想过放弃,毕竟是男人,要哪里跌倒哪里爬。
第二天,吴术新就开始清理猪栏、准备饲料,他要重整旗鼓。半个月后的一天,就在他忙得找不着帮手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他感到很意外。弟弟吴兴奎竟然主动回来了,他在外面栽了跟头。
记者:当时不想养猪,去干吗?
吴兴奎:尝试着和别人一起做棉花生意。拿一些本钱出来,自己每天跟着他们一起就行了。人家把棉花一搞来,我都看不到。那怎么搞呢?我确实出去看了还是不能做什么事,做不了别的。
现实的无奈让吴兴奎只好选择回来。面对他的遭遇,吴术新说了这样一句话。
吴兴奎:他跟我说,哪里跌倒还是哪里爬起来。
记者:这是你哥说的?
吴兴奎:对。
记者:这句话对你有作用吗?
吴兴奎:它也是前进的动力,哪里跌倒一定哪里爬起来。
记者:2006年的时候如果真的放下了不养了,那是什么结果?
吴兴奎:肯定没有现在。即使能做一些其他的事,那肯定没有做得这么好。
既然做不好其它事,那就和哥哥齐心协力把猪养好。经过这一番波折,吴兴奎终于成熟起来。 而吴术新也惊喜地发现,弟弟吴兴奎对商机的判断比自己更为准确和大胆,他甚至开始依靠弟弟,这让他们家的财富开始爆发式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