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苍南县的村民开始尝试在水稻田里套种西红柿,当地人也叫番茄,1995年当地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万亩,但是说来奇怪,就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了2005年,当地的西红柿种植面积就始终停留在1万亩左右,怎么都发展不起来。更愁人的是,这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西红柿价钱始终上不去。
[致富经]本期创业人物:陈忠何
有的村民怕浪费,就把西红柿拿去喂猪,正当村民们忙着处理西红柿的时候。陈忠何却放着好好的经理不当,回家种起了西红柿。
陈忠何哥哥 陈忠梁:一个月工资一两万,干嘛回来种番茄,企业搞不起来的人种番茄,有些人生意不好做了才种田。
在陈忠何的老家流传这样一句话,“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听说陈忠何回家开公司周围的朋友都表示能够理解,但陈忠何的父亲却想不通,自己种了十几年西红柿,这西红柿能赚什么大钱?
陈忠何究竟发现了什么商机呢,这还要从一笔一天就赚一万多的生意说起。
2007年4月,还在一家食品厂做职业经理人的陈忠何,到南京考察市场,这次考察让他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陈忠何:因为家里有种西红柿,就会关注看了一下,看了一下,这个价格,很高,这个价格这么高跟我们家里都不一样。如果我们把家里的产品拉到这里,除去运费跟其他开销,这个利润很大的。因为当时我们问的销售价大概是两元五角左右,家里实际上收购价有一元一角,那么当中的利润差了一倍多,那我在想我如果一天收购个三万斤,那我不就好几万了吗。
[致富经]本期创业人物:陈忠何
陈忠何赶紧给家里一个做西红柿生意的朋友打电话,让他马上收一车西红柿,连夜卖到南京。第二天又补了一车,两天下来一算账,陈忠何高兴坏了。
陈忠何:很好,两车是,我们合作了两车,赚了三万元。那我一天晚上就可以赚一万多,两个人三万,一个人一万多,那你说这个差距不大吗,给你你都会去啦。
正寻思着想辞职干点什么的陈忠何发现,这可比上班赚钱快多了,当时的他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发现了一条赚钱的好路子,然而正是他当时的这个想法,竟然在五年后影响了整个苍南县的西红柿产业。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红柿市场,陈忠何决定要先从回家种西红柿做起。
陈忠何:我自己种了,然后我再去收别人的,我更有话语权,我种了多少亩地,我种出来的东西怎么样,这个品种的习性怎么样,我更自信了跟人家沟通。
从1995年到2005年,当地的西红柿种植面积十年如一日,没有品牌,在市场上也没有知名度,种植户收入也不高。当地农业部门也一直在寻找改善西红柿产业的途径。采访的时候,当地农业部门的负责人给记者做了一个有趣的演示。苍南县农村工作办公室 主任 吴祖建:你弄十来个番茄放在脚底下看看,一起踩,绝对没问题。
记者:一共是14个西红柿。下面请欣赏气功表演,把手放开,不要按着他,你给镜头拍一下。
苍南县农村工作办公室 主任 吴祖建:绝对没问题。没有一个坏掉。
记者:没有一个坏掉。
这种西红柿是从以色列引进的品种,俗称“硬果”,这个品种硬度高,耐储存也方便运输,这样就有利于把当地的西红柿销售到更远的地方,扩大销售范围,提高种植户的收入。但是,这个品种在推广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当时,老品种一亩地种子的成本只要10元钱,而新品种的成本却要700元,很多农户不敢种。
陈忠何常年跑市场,他知道要想把西红柿卖到更远的地方,就要靠这种品质,2007年,陈忠何和当地的其他几个大户率先试种了新品种。
记者:捏开了吗?
记者:有一个裂。这样的西红柿只能拿回家切了。
上一篇
一些改善特种野猪肉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