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殖资讯 > 正文

大足:"包工头"引种泥鳅 带动农户增收

“在旭光村养殖专业户李江的带动下,我们全镇已经发展稻田养鳅2000亩。今年在不影响稻田收益的情况下,已经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400多万元的收效。”11月3日,重庆市大足县高升镇负责人高兴地说道。   喜欢泥鳅   高升镇负责人所说的李江,是他们去年从北碚城里引进来这里养泥鳅专业养殖大户。李江曾经是一名“包工头”。   小时候的李江最喜欢泥鳅的活蹦乱跳,也最爱捉泥鳅。那个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捉到田头、沟里的泥鳅,放在家里的桶里,盆里养起,看见活蹦乱跳的泥鳅,他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兴奋。高中毕业后,他便来到北碚城里的建筑工地当起了打工仔,一干就是18年!18年间,李江逐渐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包工头”。   从2008年开始,李江停下“包工头”的活,自费到江苏、湖北等泥鳅养殖较成熟的地区考察学习。2009年,在高升镇负责人的鼓励引荐下,他在大足县高升镇旭光村村民手中租用了50多亩土地,建起了自己的养殖基地。   租土地、搞基建、建饲养池、购野生黄板鳅苗等,李江一年多来先后投入了近60万元。为了精心养殖、照顾泥鳅,他把家也搬到了基地。    好事多磨   可惜好事多磨。当年,由于技术不成熟、管理经验欠缺等,养殖的黄板鳅突然爆发了车轮虫和指环虫病,一下子就死了近1000千克(kg),还逃跑了近3000千克(kg)。家里人都劝他放弃,但李江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经历了失败,李江买回许多专业书籍仔细阅读,还通过网络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包工头摇身一变,成为了“土专家”,他的嘴里时不时总会“蹦”出些专业术语!“如今,病害的防治、水质的调控,我都能自己完成,几乎已经达到了书中的最佳状态!”李江自豪地说。   由于从外地购买苗种有高达20%的死亡率,李江决定自己繁育苗种。去年,他便建起了繁育池,今年已繁育苗种近200万尾。“按照现在的养殖方法和黄板鳅的成长速度,1-2年后,这批苗花便能上市,到时每年至少可以产出2万千克(kg)的商品黄板鳅。”李江看着自己培育的苗花,高兴地说。   喜获丰收   “老李,可不可以供些泥鳅给我?”日前,在重庆从事水产生意的张老板打电话给李江要求供货,可李江告诉他,自己的泥鳅在饲养池边就被抢完了。   “我的泥鳅供不应求,价格也比一般的好,去年就收入了130多万元。”李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激动地告诉笔者,自己正准备扩大养殖规模。   “养殖泥鳅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近日,高升镇负责人称。为此,该镇今年已经确定投资175万元,在新光村实施“稻鱼稻鳅工程”。其中,投资150万元,新砌田坎20000米、整治稻田1000亩;投资25万元,购买鱼苗、鳅苗1万余斤,赠送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