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殖资讯 > 正文

由功夫鞋产生的联想

黄明光:“像这样一片的话就两三角钱,一般来说把秆子去掉,光要棕丝,一斤在两块多点。”

很多村民见这种没用的东西还能卖钱,空闲之余便上山剥起山棕来。

村民 曾义明:“不剥它不长高,一年可以剥六七十片。”

村民 张龙:“一棵树一年按重量算的话在五十多斤。

记者:“能卖多少钱?”

村民 张龙:“也就是一百多元钱。”

一片棕丝能做两双鞋底,一双鞋底的成本在一毛左右,做成鞋后至少有10倍的附加值。当黄明光拿着用山棕做成的布鞋找到袁团长时,却碰了钉子。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款式看起来有点像过去农村里面有这样两个耳有松紧,但对练功人来说那种没有特性。”

黄明光根据袁团长的意见对鞋外型进行了修改,使鞋既有特性也结实,但袁团长却违背了当初许下购买的诺言。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价格比普通鞋高多了,一般人可能是接受不了的。”

当时这种鞋定价在80多元,是普通胶鞋的五六倍,而练功非常耗鞋,每个月至少得四双。为了从袁团长打开突破口,黄明光觉得哪怕赔本也要干。于是他就送给了袁团长100双布鞋。

  练功者 袁修刚:“它不感觉憋汗,透气。”

练功者 熊维正:“皮鞋底穿得脚底挺硬的感觉,穿着不舒服。这种布鞋底下透气,穿着还是蛮舒服的。”

通过袁团长的无形宣传,黄明光收到了意料中的效果。1000双练功鞋很快卖完了,一算帐,挣了5万多元。

2004年8月正当黄明光在批量生产布鞋时,袁团长却怒气冲冲地找来了。

原来,袁团长在一次表演时,布鞋出现了问题。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太极拳里面有个动作“千斤坠”,就是这个动作,这个动作要求力量往下沉。做这个动作时鞋子突然开裂了,这个令我们很难受。”

黄明光拿起鞋子一看,连接鞋面与鞋底的棉线断了,而鞋窠里的棉垫很湿,水份把棉线腐烂了。随后陆续有四五百双布鞋退了回来,黄明光陷入了困境。

一次上网时,一条新闻引起了黄明光的注意,国外从中国进口丝瓜络做洗浴用品。

黄明光:“介绍说丝瓜络不吸水,通透性很好,沾水之后很快就干掉了,我就觉得这个特点很好。”

当时正值盛夏,黄明光打上了一个卖青丝瓜人的主意。这个人叫范启才,是武当山特区大湾村的村民,种的丝瓜吃不完就拿到市场上去卖。

武当山特区大湾村村民 范启才:“一次拉了一车有二百斤丝瓜,突然间遇到一个人,把我的丝瓜全都买去了。”

黄明光买回去丝瓜后没有自己吃,都分给了邻居们,却留下了范启才的联系方式。

黄明光:“我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是为了找以后的种植基地。”

2004年11月,黄明光找到了范启才的家,让他帮着收一些老丝瓜。

村民 詹兰英:“丝瓜老了以后洗个碗,以前卖不出去。”

武当山特区大湾村村民 范启才:“你吃不了,老了没用,他突然间来说要收这个东西,一元一个,基本上说当时块八毛一个,我们感觉没有想到。”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黄明光要用它做鞋。范启才跑遍了周围的几个村,收了2000个老丝瓜。

黄明光把老丝瓜的皮去掉后,把它剖开,剪成大小不等的鞋垫样子,用石灰水浸泡后压平就可以用了。

黄明光:“做成鞋垫滤汗效果好,即使汗沾上去很快就散发了,不会腐烂。还有一个回弹性很好,有自然回弹性。”

黄明光用丝瓜络取代了棉花,滤汗和舒适效果大大提高。一双丝瓜络鞋垫的成本在四毛钱,做成鞋后能卖到6元钱。一次到范启才家里拉丝瓜时,黄明光看见范启才在用野麻打草鞋。

武当山特区大湾村村民 范启才:“搓成绳子,这么细一点你看拽不断,非常结实。打草鞋还卖,在我们这个地方靠武当山近,出去卖给武当山的游客。”

这种野麻不但结实,而且遍地都是。在比较了尼龙线和麻线后,黄明光决定用麻线替代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