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殖技术 > 正文

[YMG记者进田间]老猪倌的养猪“新猪经”

水母网7月9日讯 (YMG记者 徐中华 通讯员 世波 积立)7月5日,记者来到蓬莱市北沟镇北沟三村养猪户杨景绪的养猪场,走进猪圈,白白胖胖的小猪仔,老远就开始撒欢儿。“别看这些小家伙不起眼,全是进口品种,英系大白、比利时长白……”说起养猪,今年66岁的杨景绪如数家珍。

杨景绪的老伴杨淑彩在一旁说道:“这些进口猪仔都是俺家老杨挑选的,他在猪仔品种的选择上,比老丈人选女婿都挑剔。”崔桂英告诉记者,到了“抓猪”季节,老杨天天在外地转悠,北京大兴、河北廊坊、河南漯河……挨个地方跑,专到大型猪场寻找纯种的进口猪,几十块钱一斤的猪崽,他每次都是几十头、上百头成批地往家拉。

好品种买回来,新技术也带回家。老杨还捎带着买回一些书籍、光碟,对着专家的指导,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杂交实验,通过实验,自己又培育出不少新品种。

“俺买猪仔挑剔是有原则的。好品种的猪,虽然‘抓猪’时要花大价钱,但它们长得快,瘦肉率高,出栏时客户抢着要,在经济效益上有账算。而外出考察市场,看似搭进了时间和金钱,但开了眼界。俺认为,值!”杨景绪在一旁接话道,“这养猪啊也要像做生意一样,走一步要看三步。”1996年开始筹建猪场时,他只有4头猪。从4头到600多头,十几个年头过去了,老杨从未因为价格的涨落而盲目扩大或者缩小养殖规模。

在杨景绪看来,做买卖,谁都没长前后眼,赔钱的买卖固然要少做,但千万不要因为利润少就不做,干事情要看长远。今年正月十五前后,生猪售价跌至4块钱一斤,多数养猪户养殖成本与收益基本持平,无利可图还要搭上工夫,许多养猪户纷纷考虑缩小规模,可杨景绪却考虑上设备,扩规模。他告诉记者:“行情起伏是正常的事情,养猪不能太短视,如今存栏量比年初多了几十头,靠科学养殖降低成本,俺的猪每头依旧能多赚上100多元。这样,即便在今年这样的低谷,赚个十几万也不成问题。”

该村另一养猪户杨建本告诉记者,杨景绪在周围十里八村的养猪户中很有威望,因为他热心肠,不保守。在北沟镇及龙口界的地面上,谁家圈里的猪拉稀或者生猪下崽儿,都喜欢请杨景绪看看。

“养猪就那么点技巧,教会了徒弟,不能饿死师傅?”对于记者的担心,杨景绪微微一笑:“大家都学会了是好事,单打独斗没市场,各自为战更要不得,我们形成了规模,就能掌控行情。”在他的带动下,附近养殖户联合起来,与江苏、上海的肉联厂建立了长期联系,卖价平均比周边高出两三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