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乡村穿行》专栏从今日起推出一个新系列--“凡人创业故事”,这是一个用近距离的视角,观察记录在农村致力创业的一个个鲜活样本,用主人公的励志人生,勾勒出一幅幅当代青年勇于创业创新的生动图景。
人物名片
张光辉:1986年生,上虞市丰惠镇五云村人。2009年,他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在家人支持下,买下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山镇一家濒临倒闭的小猪场,用自身所学创业。三年打拼,猪场步入正轨,初显效益。
逐一检查猪舍,在电话里与肉贩讨价还价,不时向员工交待需要办理的事情,记者见到张光辉时,他正在马山猪场里忙碌。猪舍里的猪叫声此起彼伏,他笑称,“这是最优美的乐曲。”
张光辉出生在一个养猪世家。从他小时候起,家里就开始养猪,二十多年下来,父亲的猪场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万猪场。从小接触养猪,让张光辉对这一行业产生了天生的亲切感。考大学时,他选择了农大,填报了动物医学这一与养猪有关的专业。
2009年,张光辉大学毕业。在绝大多数同学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时,他已在着手创办一家猪场。父亲支持他养猪的想法,给了他60万元的启动资金,买下了马山一个濒临倒闭的小猪场。
创业之初,条件艰苦,张光辉吃住在场里,一方面进行技术把关,另一方面对猪场重新进行规划建设。
改变是从细节之处开始的。原先的猪场房子分布没有规律,大猪小猪、公猪母猪混养,生猪容易发病,管理效率不高。张光辉采用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将猪场按生产流程,重新划分为公猪室、怀孕室、分娩室、保育室、育肥室,实行流水线式的精细化管理。此外,不断改善养殖设施,比如引进生猪限位栏。怀孕后的母猪进入这个空间后,无法转身掉头,前面喂料,后面排泄,既方便管理,也减少了母猪活动,有助于提高母猪产仔率,增加养殖效益。
猪仔养起来,张光辉自食其力找销路。在人生地不熟的马山,张光辉逐一走访周边的农贸市场,给每个肉商发名片。一段时间下来,大家发现,这个大学生养的生猪价格比较实惠,品种也是外地引进的良种,口感较好,销路就慢慢打开了。
如今,张光辉的猪场发展到存栏生猪3500头、出栏生猪7000头的规模。经历了前两年的亏损运行后,今年开始走上正轨,逐渐产生效益,这让张光辉兴奋不已。更高兴的是,今年上半年市八戒生猪专业合作社成立,他因科学养猪被破格录取,成了合作社的一员。“加入合作社,可以享受到统一供种、统一配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实惠,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效益。”
回顾三年创业路,张光辉坦言,一靠科技,二靠质量,让猪场发展壮大起来。“现在,我的猪场管理比我爸的还要好。”张光辉笑言,接下来,猪场还要创出自己的品牌,计划发展猪肉深加工,用知识和科技从生猪养殖中创造更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