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高考在线!
距离2025高考还剩52
当前位置:首页 > 录取分数 > 正文

半百之年 白手起家 步步抢占先机

发布:2024-10-11 12:30:5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52 手机版
半百之年 白手起家 步步抢占先机

日新月异的通讯和交通为人们带来更为丰富的美食体验,考究的鹅肝、诱人的披萨,鲜美的生鱼片,热气腾腾的石锅拌饭,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早已登上中国人的餐桌。

当美食带着独具特色的异国风情刺激人们味蕾的同时,也改变着现代人对世界的认识。食客们享受着不出国门便可窥世界一隅的乐趣,而有的人却在其中发现推动命运转盘的机遇。

他叫叶瑞慈,今年62岁的他是一个庞大餐饮集团的缔造者。

8种不同风情的国外美食种类,全国近百家门店,从人均700多元的法国大餐到客单价三十多元的韩式快餐,创下每年5亿多元的营业额。

有人说他命中注定要当一个餐饮巨鳄。

员工彭勇:对餐饮市场敏锐的观察力,叶总把握的是非常非常准确的。

50岁之前的叶瑞慈还在一家国企上班,生活平淡无奇,可就在他50岁那年,却一朝发迹,成就亿万财富。他人生的重大转折还要从2000年的一天夜里说起。

2000年3月的一天晚上,叶瑞慈裹着棉大衣站在花园路的一家店门前,一站就是5个小时。

叶瑞慈:当时天很冷,穿着一件黄绿色的那种军大衣,捂得严严的,缩着脖,跺着脚。

在寒风中站着的这5个小时,让叶瑞慈做了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决定。而这天晚上之前,叶瑞慈正处在他人生中的最低潮。

叶瑞慈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初中毕业被分配到一家模具厂当工人,1982年厂里开办第三产业,叶瑞慈就负责经营厂里的中餐馆。

从小伙子到年近五十岁,叶瑞慈以为自己会这样生活、工作,直到退休。可2000年初的一次厂里人员调整,让叶瑞慈不得不离开自己一手经营起来的餐馆。

叶瑞慈:那时候心情挺复杂的,就在个平台上,抱着一大圈的人,大家都闷着头就这样。

前同事李兴:大家肯定是抱着头痛哭,然后大家伙就都散了。

记者邱燕妮:你也哭了?

李兴:其中包括吧。

员工董洁英:我最感动的是这群孩子抱着叶总说了这样一句话,不管您以后做什么,我们都跟着您。

突然遭受的变故,让叶瑞慈一下没有了生活的方向。3月的一天傍晚,本来心情郁闷的他接到一个电话后突然来了精神,放下电话就赶去了北三环花园桥路。

叶瑞慈:当时反差太大了,一听完这事,做事也痛快了,动作也灵敏了,着着车,给了油一走,开着那收音机,自己也随着收音机唱歌。

叶瑞慈:就是这条路,我就来回走啊,当时就考察有多少车流量,有多少人呢流量,然后我在这租店,能不能做成功。

原来,那通电话来自表嫂周建华的弟弟,他在花园路有个空着的店面,想和叶瑞慈合伙开家饭店。叶瑞慈来到这条路上一看,发现这周围有大片家属区和学校,是开餐馆的黄金地段,两人一拍即合。当时,年近50的叶瑞慈手里只有不到一万元的积蓄,店面和启动资金210万都是来自表嫂的弟弟,而经营则由叶瑞慈负责。

做什么菜无疑是开餐馆最重要的决定。那时北京家常菜和川菜早已占据京城餐饮界的大半壁江山,可叶瑞慈却要往冷门上找路子,他要开一个当时在整个北京城都属新鲜的餐馆。

叶瑞慈:我一直都在找,都是炒菜怎么能做出特色,怎么叫特色,什么条件什么环境,或者说怎么才能打造出这个特色,我说这不都是特色么,最起码拿到北京,它就是特色。

叶瑞慈认准这个“特色”能让他在竞争激烈的北京城里迅速打开局面,可他的想法一出口,周围就没一个人看好这“特色”。

员工田占印:谁吃这个,口味甜的、咸的、酸的,这吃得惯吗,吃不惯。

弟弟叶瑞齐:我们当时也是挺担心的,关键是这东西有没有人接受。

亲戚朋友没一个人见过这种“特色餐馆”,甚至听都没听过。可叶瑞慈却铁了心地看好这种类型的餐馆能在北京一炮而红。

叶瑞慈心心念念的这种“特色”究竟是什么呢?

1995年,叶瑞慈去沈阳给厂里的饭店进货,走进一家街边小馆吃午饭,一进去就被里面独特的氛围所吸引。

叶瑞慈要做的正是烤肉。

叶瑞慈:放松,非常放松,大口吃肉喝啤酒,都是大杯。

沈阳因为离朝鲜和韩国很近,这种韩式烤肉店随处可见,可从小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叶瑞慈却是第一次见这种风格独特的“特色餐馆”。

后厨简单,口味独特,加上异域风情浓厚,叶瑞慈认准这种餐馆开到北京一定可以火。

【免责声明】 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为网络采集或手工转载稿件,如相关图片、字体、音频、视频等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稿件。

图文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