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致富路上_他总能把握先机
“这是一个不甘于现状,总能别出心裁的撒拉汉子”,初次见面的马乙四夫便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站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公伯峡水库的码头上,望着近七亩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一排排整齐的网箱,和网箱里游动着的一条条金樽、虹鳟鱼,眼前这个42岁的撒拉族汉子更加使我们好奇: 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把高原冷水鱼养殖这个神话变成了现实,从而带领周边的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他那极富民族特色的撒拉人家的庭院里,马乙四夫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马乙四夫的父辈就很有经营头脑,上个世纪80年代初,购置了电磨榨油机,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榨油。当时,不到20岁的马乙四夫,就跟着村里的长兄们出门挣钱,几年下来,真正积累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360克黄金。 回到家乡,他又卖掉了家中的50多只羊,凑足了钱,购买了一辆微型面包车,跑起了循化县第一辆出租车。这一举动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完全是不务正业,但马乙四夫很快就用实实在在的收益打消了乡亲们的疑虑,看到跑车效益不错,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加入进来。 而此时,马乙四夫却转让了面包车,又买了两辆东风车,和弟弟转战格尔木,从事货物运输。 接下来的日子里,马乙四夫搞餐饮、包工程,什么赚钱做什么,但不管做什么,他总能把握先机,别人对这个行业毫无了解的时候,他已经一个猛子“扎”了进去。等到跟风的人越来越多时,他却已经跳转到了一个全新的行业。 1998年,马乙四夫回到了家乡,多年的闯荡让他更加成熟。全村党员、群众一致推举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红光村,公伯峡水电站刚刚开工,村里的一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剩余人均耕地不足0.2亩,群众年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为了尽快让全村群众找到一个发展的产业,马乙四夫2004年积极争取到县里的支持,投入67万元创办循化县第一家民办旅游公司循化县公伯峡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解决当地群众就业25人。但这一举措并不能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就业需求,很多村民仍然无工可打。于是,他又调整思路,到全国各地考察市场、联系县就业局把拉面培训班办到了群众家门口,并争取到一部分就业贴息小额贷款,使得87名受训学员在全国各地成功创业。 马乙四夫所在的村原先叫赞卜户村,有很多红色历史遗迹,1984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为了缅怀西路红军战士的不朽业绩,将村名改为“红光村”,希望红军精神光照千秋!可是因为宣传不够,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 “我们住的老庄廓是红军盖的,孩子们读书的学校是红军建的,我们这代人知道,可下一代人呢?再下一代人呢?”马乙四夫着急地说。 为了挖掘红光村的光荣历史,他带领村支部成员前往河西走廊、西路军纪念馆的等地,实地走访、收集实物及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方面支持下,终于于2009年4月11日建成了红色文化和撒拉族农家院相结合的中国工农红军红光西路军纪念馆。 就这样,红光村群众的日子蒸蒸日上。而马乙四夫的眼光又看得更远了家门口就是公伯峡水库,大面积的水面资源让他嗅到了更大的商机。2010年,马乙四夫又创办了公伯峡库区水产养殖公司,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加工网箱135个,投放鱼苗18万尾,预计今年8月出栏,预计届时毛利将达180万元。 在致富的道路上,马乙四夫仍然“新招迭出”。如今,他又打算实行“农户入股、公司运作、农户监督、年底分红”的创新模式,进一步扩大水产养殖业,真正带领群众走上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