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葱看似普通,可出现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显得很特别,因为就在4年前,肥西县90万亩的耕地里却一根也没有,更没有人想过能种大葱。直到2004年,一个女人打破了当地不种大葱的传统。
这个女人就是夏伦琴,每一根大葱都要经过她的检验才能打捆、装车。
夏伦琴:“葱白要达到30公分以上,这样就合标准。今天就是最后一车了。”
村民 郭其华:“这一捆大葱20多斤。这一捆就是五六十块。辛苦心里头高兴。这个一亩地打一万斤,能挣1万三四千块钱,所以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心里高兴啊。”
随着这最后一车葱运出去,夏伦琴2007年夏天播种下的大葱共给她带来了100多万的收益。夏伦琴刚把这车葱装车运走,有一个人已早早地等着她了。
大葱经销商 常怀斌:“你都给他一家,人家下回不高兴了,不要了。你再难的时候,大葱再多的时候人家不理你,你就给他一家吧。”
夏伦琴:“那你不讲诚信也不行啊。”
常怀斌:“一斤葱能挣一块多钱谁不愿意买,你再多出两毛我还给。”
夏伦琴:“你们互相抬高价格那也是不可能,我不能不讲诚信。”
常怀斌是夏伦琴的老客户,春节前大葱的批发价达到9元一公斤,本想靠贩葱大赚一笔,可夏伦琴愣是一根葱都没卖给他,任他怎么要求夏伦琴也无能为力,因为这最后一车葱早已被别人抢先一步定下了。
市场上收购商抢着要买大葱,这么多卖葱的人跟着夏伦琴发了财。可就在四年前她还被周围的人说成是疯子。
2004年初,夏伦琴去山东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一个月后,她带回了一个当地蔬菜里的新品种——大葱。当地人很少吃大葱,更别提种大葱了,夏伦琴拆了大棚不管,一心想要种大葱,大家都说她脑袋有问题。
夏伦琴:“很多人对我有看法,说我脑袋有病。”
夏本生:“种这个大葱,也不知道这块地搞什么,最后看种这个大葱,我们就感到一个稀奇,稀奇得很。”
安徽省是我国江淮分水岭,土地易旱贫瘠。合肥市周边生产蔬菜的区县并不多,更别说有人种葱了,但在当地已经有不少原来只吃小葱的人开始食用来自北方的大葱了。
市民:“吃会吃的,有的时候请客。想调节一下,改善一下家庭的餐桌也会吃的,特别是以前那个什么摆酒席,都会用到大葱的。”
山东之行,给夏伦琴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当地的大葱。种大葱投入小,一年两季,一亩地一年能种出两万多斤大葱。如果自己在合肥边上种葱,离市场近,运费低,价格上肯定有优势。
夏伦琴:“我感觉山东人种,我们也能种。”
夏伦琴壮着胆子在肥西县聚星乡白龙村租了100多亩地开始种大葱,周围的老乡也开始担起了心。
村民 李祥富:“怕我们家田地,像这个地能搞大葱你放心吗,怕把我们的地都废了。”
夏伦琴:“群众们就是不放心,你这个地能种出来大葱,这个地什么时候能变成菜园。”
到2004年夏末,种下的大葱已长到半米高,可夏伦琴却一点也乐不起来。
进入9月后,连续三个月没有下一滴雨,看着本该拔高的大葱开始枯黄,夏伦琴心里急得像着火一样。
夏伦琴:“叶子都全白了葱叶全部干黄了,干白了。”
记者:“就像这些就差不多,像这个。”
夏伦琴:“哪想这样,全部干得像这些 ,全部干得死掉了。”
大葱耐旱,但这样干旱的天气连大葱也扛不住了。夏伦琴四处奔走,引水抗旱,可看着枯黄的大葱,请来的工人都没了干劲儿,生怕种不出葱,连自己的工钱也打了水漂。
夏伦琴:“看我大葱要干要死了,他们很着急,就是急得不得了,讲我们干了一年,工资肯定没有了。”
为了稳住工人,夏伦琴放出一句狠话。
夏伦琴:“我当时讲,我卖不掉葱,我卖房子都给你们工资 。”
一个星期后,水终于被引到了夏伦琴的地里,大葱开始变绿拔高,夏伦琴焦急的心也被救活了。大葱是种出来了,可是要卖到哪,卖给谁呢。夏伦琴决定主动出击。
合肥市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国第七大农产品交易市场,每天的蔬菜成交量在1800吨左右。这里的蔬菜百分之八十来自外省,安徽省当地种植的蔬菜几乎很少。
夏伦琴带着名片来到这里,挨家挨户地推销自己的大葱,希望经销商们能收购自己种的葱。